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焦慮心理到底從哪裡來?

我的孩子在進入大班後, 由於有了一些作業, 他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很高, 而且由於老師有時候會批評一些沒有回家看書的小朋友, 他就很擔心自己, 經常會問我:“我的英語單詞還沒有記住, 怎麼辦?”“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好, 怎麼辦?”“時間不夠了, 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作好呢, 怎麼辦啊?"甚至於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 也會很焦慮的問我很多遍“我老是想尿尿, 怎麼辦?”“我睡不著, 眼睛閉著休息, 可以嗎?”……面對這些每天都會重複的問題, 我雖然都同他說, 沒有關係, 不要擔心, 可是這似乎都沒有改變他的心理狀態。

Advertisiment
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讓容易焦慮的孩子能夠自信些呢?

專家解答:孩子的這個狀態除了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有關, 也可能和孩子對老師的認識有關。 可能孩子對於和老師的關係相對敏感, 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 總是擔心不能滿足老師的要求, 因此感覺到焦慮。 家長可以考慮從這個角度對孩子的想法分析一下, 針對孩子的內心, 來幫助孩子緩解他的焦慮。

學者認為, 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複雜, 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 也可能是由後天環境引起的。

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 他們的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極度的, 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 稍長大一些後, 他們中的一些依然表現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

Advertisiment
容易緊張, 多慮。 有些父母很納悶, 自己帶孩子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孩子這麼“磨人”?在這裡, 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環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 環境因素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 大多具有焦慮氣質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也容易焦慮, 或情緒易急躁。 不難想像, 遇事經常緊張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資訊也是惶惑焦慮的;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 他們的孩子在長期被忽略、責打、否定的狀況下, 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父母要求過高

如今, 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 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

Advertisiment
由於有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準, 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 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 久而久之, 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自信心受損, 內心焦躁不安。 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 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 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 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 就拿小雨來說, 她從小就是家人寵愛下的“小公主”, 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 就連上幼稚園, 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 1年前, 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 小雨有一陣子不想去幼稚園, 後來勉強去了, 就開始咬起指甲來。 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煉機會,

Advertisiment
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 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 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係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係的不和諧。 比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 他們自己不願意面對, 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 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症狀, 使家裡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心甘情願地做“替罪羊”, 從而避免父母關係的破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