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媽如何才能避免胖到自己又能營養寶寶?

在懷孕期間的女性, 體重都會有所增加, 那是因為胎兒在腹中發育, 寶寶、羊水、胎盤、媽媽孕期增加得體重會瘋漲幾十斤。 但是, 有的孕婦去產檢, 卻被告知自身的體重也超重。 體重控制是孕媽在孕期中的一個重大課題!不吃吧, 害怕胎兒吸收不到營養;使勁吃了, 自己又會發胖。 那麼, 孕期怎樣才能做到長胎不長肉呢?

“胎”沒營養很少見

長輩常勸“多吃點, 你不吃孩子還要吃!”, 其實, 這種“吃東西為孩子”觀念是錯誤的。 從哺乳動物的規律看,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胎兒的營養是夠的(除非胎本身有功能問題), 孕婦營養不足夠損害的是孕婦的健康。

Advertisiment

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都有個規律, 能量供給先胎兒後母體。 如果母親營養不好, 她身體原本儲存的蛋白質、脂肪、糖、鈣、鐵、維生素A等脂溶性維生素會優先供給胎兒, 保證胎兒的營養, 而損害自己身體健康。 這是“母親偉大”的含義之一。

舊時代營養條件差, 女人生得越多越容易駝背, 胎兒卻是健康的, 正是體內鈣被胎兒消耗造成的。 除非一些身體無法保存的水溶性維生素, 如維生素C等。 這些物質母親不足, 胎兒也會不足。

所以, 只要孕婦營養不是極度貧乏, 對胎兒的影響都有限。 卞華偉建議, 准媽媽們首先該樹立一個觀點:別總擔心胎兒不夠營養, 而應考慮自身健康問題。

過多脂肪于寶寶無益

Advertisiment

現代營養學發達, 生育當然不會以犧牲母親的健康為代價。 因而, 孕婦需要注意營養的攝取, 這不僅為胎兒, 更為自身將來健康。 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孕婦的體重需要合理增長, 而不是盲目進補。 盲目進補造成脂肪過度堆積, 反而造成生育困難, 造成妊高症、妊娠糖尿病。

先來分析一下孕期體重長在哪裡。 卞華偉介紹, 孕婦在整個妊娠期增加的最佳體重是11~12公斤, 這是最理想最健康的。 造成孕婦體重增長的因素有羊水、胎盤、胎兒、增大的乳腺和子宮, 為將來哺乳做的脂肪儲備等。

而孕婦體型大小已經決定了胎盤等大小, 過多地進補, 胎兒不一定長得快, 而讓孕婦身體脂肪堆積造成“長肉不長胎”, 長上身的脂肪也難甩掉,

Advertisiment
還增加了孕婦患妊娠糖尿病、妊高症的風險。 有時還可造成“巨大嬰”――胎兒體重過大造成分娩困難, 也增加孩子將來肥胖風險。 所以, 多吃狂進補坐著不動養胎造成孕。

體重瘋長, 百害而無一利

孕婦如何才能做到“長胎不長肉”, 又能兼顧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健康呢?按懷孕各個階段不同, 孕婦的營養需求和體重增加幅度都不同。

一般而言, 孕早期(0~3個月)因孕婦有害喜反應, 對體重沒有要求;孕中期(4~6個月)一周增加1斤左右;孕後期(7~9個月)一周增加0.5~1斤。 各個時期的營養要點也不同。

孕早期(0~3個月)

由於早孕反應帶來的噁心、嘔吐、食欲不佳, 因此, 此階段對營養的要求不是十分的嚴格, 以能進食為首要原則。

建議:

1.以自己喜好為前提,

Advertisiment
讓美味和舒適成為決定因素, 在健康飲食範圍內選擇吸引你的食物, 數量不要求很多, 鼓勵食物多樣化。

2.避免油膩、辛辣, 以及會激發噁心的氣味如烹調氣味等。

3.飲食清淡易消化, 如選擇淡味的麵食、餅乾、米飯、蔬果等。

4.口味可多用酸味或涼拌菜, 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改善食欲。

5.少量多餐防止空胃。 在兩餐之間喝飲料, 用餐不喝。 不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

孕中期(4~6個月)

食物品種及數量都應增加, 千萬不要因孕早期體重沒增加而不加節制地進食。

建議:

1.每日穀類400~500克(穀類適當選擇雜糧如小米、玉米、麥片)。 豆製品50克, 肉禽蛋魚100~150克, 蔬菜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牛奶250ml。

2.每日比以前增加300千卡的熱量。 換成真正的食物:50克米+30克瘦肉+200ml牛奶, 或者40克米+雞蛋1只+19克奶粉,

Advertisiment
或者40克米+魚80克+135克蘋果。

3.孕期對鈣的需求大量增加, 經常食用蝦皮、海帶、紫菜等含鈣、碘豐富的食物。

孕晚期(7~9個月)

穀物攝取量不變, 蛋白質攝取增加。

建議:

1.穀類400~500克, 肉禽蛋魚增至150~200克, 牛奶500ml。

2.由於胎兒較前增大, 宜少食多餐減輕胃部飽脹感, 有水腫高血壓的孕婦要控制食鹽攝入量。

現在有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 都被家裡的長輩和老公寵著, 成天補充營養, 但是卻不注重運動。 這也成為孕婦長肥的一個根源所在, 所以, 孕期不僅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均衡, 更應該保持適當運動, 才能控制好體重。 如果自身太肥胖, 不管是對於產後減肥還是生產來說, 都是不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