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大動作發展里程碑

1.頭頸部的控制:

發展是從頭發展到腳, 因此頭頸部的控制是最早出現的。 它的表現是2個月趴著時, 頭可以轉邊與稍微短暫抬起約45度。 到3個月大時則可以持久抬頭90度;此時若是躺著被拉起, 頭與身體會呈直線, 再也不是頭倒在後面, 抱起時, 頭已經可以直立而不晃動。

2.軀幹的控制:

當頭頸部的控制成熟之後, 軀幹的控制開始出現。 4個月大之前的身體動作是像蛇般的扭轉, 之後轉變成軀幹以一軸心之旋轉, 這時期父母常注意到原本是直著睡, 睡醒之後變成橫向甚至轉了一圈。 翻身動作是軀幹控制力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在約4〜5個月大時出現。 太早的翻身也許是肌肉張力過強的警訊!接下來, 6個月大躺著時, 呈現仰臥起坐狀則是軀幹控制力的成熟表現, 此時期坐著時候, 手會去撐地、軀幹彎曲點在骨盆, 但整個背部是直的。

3.雙手的認識:

雙手的認識很重要, 因為小嬰兒藉此開始觸摸這個世界。 小嬰兒對身體的認識是循三步驟──看到、玩到、吃到。 3個月大之前, 一手一手地看與吃手;3個月之後, 則是雙手開始碰觸在中間與眼前, 喝奶時可以雙手抱奶瓶, 之後雙手往嘴巴內塞則是常見的動作。 由於吃手是認識手的過程, 因此不需要看到小寶寶吃手就急著禁止它(其實也禁止不了), 只要注意乾淨就好, 若到了7、8個月大時還在吃手再禁止。 6個月大時,

Advertisiment
趴著時會因為手的支撐而使胸部離地。

4.腳的認識:

緊接在雙手的認識之後, 逐漸探索到雙腳的存在。 6個月大時, 躺著時雙腳會抬高(看到), 大人常會說:「寶寶好聰明喔, 換尿布時會知道把腳抬起來!」接著, 用雙手去碰膝蓋、甚至腳指頭(玩到), 最後還會將腳指頭抓來吃(吃到)。

5.軀幹、手、腳整體的動作:

6個月大之後, 寶寶對手腳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了, 當我們將小寶貝由躺著拉起時, 除了頭部跟著起來, 雙手會用力在關節處彎曲後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坐起來的動作。 雙手扶著腋下站立時, 雙腳掌可平貼於地板, 已不再是踮腳尖站立, 並且全身重量由雙腳承擔, 不再做跳躍狀。

6.坐:

6個月專心坐時, 可以藉由手的支撐而坐一下子;7個月大時則可以直挺挺地坐著;9個月大時則可以坐著自己旋轉方向而不至於跌倒。

Advertisiment

7.爬行:

俗話說七坐八爬, 8個月大時因為雙腳認識的成熟, 趴著時會由雙手撐地使胸部離地, 之後雙腳往內縮逐漸用力將腹部離地, 形成準備爬行的姿勢。 其實寶爬行的姿勢千奇百怪, 最終就是要達到拿到東西的目的。 因此, 如果父母此時每當小寶貝要拿遠處的東西就馬上拿給他時, 小寶貝聰明得很, 他會輕鬆的在原地等, 爬行的意願就會降低;所以父母不妨鼓勵寶寶自己爬去完成拿取東西的動作, 只要注意安全即可。

8.站立與走路:

當寶寶坐的穩時, 雙手會開始想要拉著東西站起來。 接下來, 扶著站了一段時間之後, 身體的重心開始往側邊移動,

Advertisiment
形成螃蟹走路、沿著傢俱邊緣走動(9個月大)。 當重心側移穩當之後, 開始學會前後移動重心, 扶著走也就從橫行到直行。 直行時也逐漸由雙手扶到單手扶到放手走(約1歲到13個月大時)。

剛開始走路時, 是寬步伐、雙手屈曲在身體旁保持平衡、腳是直直落下踏地狀;之後才逐漸修正為雙手放下隨走路擺動, 與腳尖先踩地、腳跟再落地的方式(14個月左右, 視何時開始走路而定)。

9.整體的動作:

10〜12個月大時, 趴著、爬行、停住、後坐、拉著東西站起來, 這一系列的動作會逐漸成熟而流暢。

10.爬上爬下:

身體重心的移動越來越熟練, 便喜歡到處爬上爬下。 16個月大時可以「爬」樓梯, 約20個月時則可以扶著爬樓梯。

11.跑:

當走路時重心的移動越來越有把握時,

Advertisiment
小寶貝會將重心更往前移, 先是快走(1歲3個月), 然後出現小跑步(1歲半)。 因此, 這個時期會常常跌倒。

12.跳:

剛開始的跳是在2歲左右, 是原地膝蓋彎曲的上下, 之後才出現離地的跳。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嬰幼兒大腦發育的規律是怎樣的?

    新生兒的腦重已經達到成人腦體重25%左右,神經細胞數目已經與成人接近。所以在生後腦重增加主要是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突觸及神經髓鞘的形成,這個過程大約4歲發育完成,此時大腦發育已接近成人水準,發育開始放... [詳細答案]

  • 1回答

    嬰幼兒大腦發育有規律嗎?

    考慮到新生兒的腦重已經達到成人腦體重25%左右,神經細胞數目已經與成人接近。所以在生後腦重增加主要是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突觸及神經髓鞘的形成,這個過程大約4歲發育完成,此時大腦發育已接近成人水準,發育... [詳細答案]

  • 2回答

    嬰幼兒大便比較乾燥需要多喝水嗎?

    這是經常被問及的問題。大便乾燥說明大便中水分不足,但不能說明喝水不夠。喝的水會在右側結腸以上被腸道回吸收——多喝水只有多排尿。大便中的水分是腸道中的細菌敗解纖維素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所攜帶的水分。腸道細... [詳細答案]

  • 3回答

    1歲半的嬰幼兒大便不正常,該如何調理?

    您好,根據您描述的情況來看,引起小孩便秘的原因有很多,餵養方式、飲食品質和數量、排便習慣、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腹肌壓力、腸道平滑肌的發育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孩子便秘。同時,嬰幼兒在接受新食物的時候,由... [詳細答案]

  • 2回答

    嬰幼兒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新生兒的神經細胞數目已經與成人接近。所以在生後腦重增加主要是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突觸及神經髓鞘的形成,這個過程大約4歲發育完成,此時大腦發育已接近成人水準,發育開始放緩。在此之前,尤其是嬰兒階段,小孩...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