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護理生長發育曲線的4項指標

自古以來, 生下來胖嘟嘟的嬰兒總是比瘦嬰兒更令人驕傲。 難道出生時胖嘟嘟的嬰兒就是健康的代名詞嗎?

胖與瘦:和出生體重有多少關聯?

肉乎乎的小胳膊小腿, 這樣的小寶寶給人的印象是“身體健康”;而像“蝦仁”一樣弱小的寶寶, 不管是家人還是外人, 都會為他擔心不已。

沒有理想的出生體重

雖然出生時胖嘟嘟的寶寶比瘦瘦的寶寶更讓父母放心, 但醫生們並不這麼看。 他們認為, 並沒有理想的出生體重,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足月出生的寶寶, 體重大概應該在2.5~4千克之間, 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

Advertisiment
都認為是合適的體重。

胖與瘦的背後

無論孩子出生時體重是多少, 重要的是要看他今後的長勢。 在出生後第一個月, 如果寶寶身體健康, 每週稱一兩次體重比較合適, 然後是每半個月稱一次。 在寶寶1歲前, 有一個體重增長的大概值:1~3個月, 平均每天增加25克左右;3~6個月, 平均每天增加20克;6~9個月平均每天增加15克;9~12個月, 平均每天增加10克。

有的孩子即使不在標準體重範圍內, 也並非都是生長發育異常, 如果孩子體重增長一直很均衡, 而父母本身就是瘦弱的體形, 即使孩子體重在最低線以下, 也沒必要擔心。 瘦小的孩子並不代表身體不強壯, 在大多數情況下, 處於體重曲線下端的瘦孩子, 通常只是吃得少, 或者父母很瘦, 並沒有健康問題。

Advertisiment

現在倒是肥胖嬰兒越來越讓人擔心。 不過, 在1歲之前, 寶寶胖些是很正常的。 在這個時期, 寶寶在儲備脂肪和能量, 以備成長所需, 這種儲備在1歲時達到高峰期。 第二年, 寶寶開始學習走路, 每天消耗會更多, 體重和身高的增長都會放緩。 一直到孩子6歲, 體重增加得都很少。 6歲以後, 寶寶體重會開始重新增長。 但如果讓重新增長發生在6歲以前, 就需要注意了, 因為這有可能導致成人後肥胖。

太胖?太瘦?讓生長曲線說話

在1歲之後, 要定期測量孩子的體重, 大約每3個月一次, 這一習慣應該一直堅持到少年期。 但是, 只測量孩子的體重還不夠, 還應該繪製出孩子的生長發育曲線, 這樣才能正確估計孩子體重和身高的關係。

Advertisiment

繪製生長曲線的好處是, 如果孩子的生長發育超出了曲線, 能很容易發現, 並能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干預。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 多長2~3千克很容易, 而父母天天看著孩子, 如果沒有生長曲線, 根本覺察不到孩子的變化。 儘量不要等到孩子已經出現肥胖再採取措施, 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預防總是勝於治療。

生長發育曲線的4項指標

體重體重是反映寶寶生長發育最重要、最靈敏的指標。 它可以反映出寶寶的營養狀況, 尤其是近期營養狀況。

身高(或身長)身高也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 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 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

頭圍頭圍是反映寶寶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身體品質指數(BMI)身體品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Advertisiment
是評估寶寶體重與身高比例的工具, 可以幫助我們監控寶寶的體形是否適中。

如何繪製寶寶生長發育曲線

繪製生長發育曲線, 要做好以下幾點:

做順時記錄每個月為寶寶量一次身高、體重和頭圍, 把測量結果記錄在生長曲線表上。

連線觀察把每個月描出的點連成一條曲線, 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是否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並且是勻速順時增長。

做橫向比較每2~3個月, 需要對生長曲線增長速度進行一次勻速比較, 如果出現突然增減, 需要引起注意, 必要時, 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檢查。

計算BMI值計算出寶寶的BMI值, 將它描繪在BMI曲線上, 如果曲線為勻速順時增長為正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