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養成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

我小時候患了神經性厭食症, 常受疾病的折磨。 有一次正當我因疾病的痛苦而悲觀絕望時, 媽媽寄來一張印刷精美的卡片, 上面寫著:“生活有滋有味, 只有親口品嘗才能知道它的美好, 也只有親口品嘗, 才會知道其中的不足。 ”短短的話語, 含義卻如此深刻, 它又鼓起我的勇氣, 使我最終戰勝了病魔, 過上了美好的生活。 孩子在一歲時, 父母就開始為他吃飯發愁, 這種發愁史可能會延續到孩子上完幼稚園, 有些還會更長。 我見到有孩子上高中了, 父母還在為他吃飯發愁。 一碗飯端在手裡, 又哄又勸又威脅,

Advertisiment
孩子不是躲便是發脾氣。 一頓飯吃得“沒完沒了”, 父母總是“吃了上頓愁下頓”, 拿這些“小祖宗”一點辦法都沒有。

孩子在一歲時變得挑食, 這是正常的。 尤其長第一批臼齒時, 食量減半, 甚至討厭吃東西。 孩子像成人一樣, 食欲也會發生變化。 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的錯誤舉止, 很可能使孩子養成不好好吃飯的習慣。

◆張開嘴, 我喂你

餵飯時父母動作粗魯, 大匙大匙灌孩子, 孩子一口未嚼完, 又接著喂第二口。 孩子吞因不及, 一點都體會不到吃飯的快樂。 在孩子看來吃飯就是一種折磨, 是受刑罰。

◆你必須把這碗飯吃完

孩子一般不明白父母為何如此強迫自己, 心裡覺得委屈.遂生反抗情緒, 一點食欲也沒有。

◆好好把飯吃完, 然後給你吃巧克力

Advertisiment

父母採用嘉獎的辦法鼓勵孩子吃飯, 並自以為是妙方。 這種說法給孩子造成的印象是:巧克力比飯好吃。

◆給你吃這個, 滿盤菜就這一點是好東西

孩子會把他認為好的東西視為已有, 他完全有理由只吃這一點, 於是造成孩子只吃包子餡的局面, 大人還心滿意足地為孩子吞下包子皮。

◆愛吃什麼吃什麼

孩子對食品的愛好可塑性太大, 他們愛吃的食物很可能對他們的身體不利。

◆無休止延長吃飯時間

有些父母有足夠耐心喂孩子, 一頓飯能喂兩個小時。

孩子進餐習慣的好壞對孩子身體健康發育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調查表明, 孩子的用餐習慣和愛吃什麼受父親的影響最大。 孩子吃飯時總愛看著父親, 把父親看成是競爭對象和效仿榜樣,

Advertisiment
而對忙忙碌碌的母親則不太在意。 父親的批評會使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而母親的絮叨則讓他們覺得無關緊要或可以違拗。 所以父親在餐桌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嚴於律己, 別以為照顧孩子吃飯是母親的事。

孩子在一歲時很願意自己學習吃飯的技能, 但幾個月後他就沒有興趣了。 因而不能放過讓孩子學習進食的黃金時期。 讓孩子自己拿著湯匙吃, 最初他不熟練, 掉落的食物很多, 如果大人急於喂他, 他會放棄練習。 有些母親看著孩子自己吃飯, 覺得對不住孩子, 孩子艱難的舉止使他們心疼, 還有的母親總不願意孩子弄得亂糟糟的不好清理, 於是便自作主張, 有的食物讓孩子自己吃,

Advertisiment
而有的食物由她來喂。 這樣, 孩子會形成一種印象:有的食物是自己想吃的, 有的食物是媽媽要他吃的。 慢慢地他對媽媽喂的食物失去食欲, 養成偏食的習慣。

父母應該注意到孩子在長了幾顆牙以後, 就不喜歡吃黏稠的食物了。 他們比較喜歡脆脆的、嚼得嘣嘣響的東西, 例如油炸的東西。 父母當然不能給孩子吃過多的油炸食品, 但父母可以在孩子食品中多配一些吃起來脆的東西。 色彩對孩子的食欲有很大的誘惑力。 孩子對具有鮮豔色彩的食品總是垂涎欲滴。 所以父母要想方設法, 讓盤子裡的食物“五彩繽紛”, 如綠色的豌豆和紅色的番茄配在一起, 胡蘿蔔和白蘿蔔配在一起。 食物不要切得太大, 以免孩子一看就產生吃不下的感覺。

Advertisiment
有時在做萊時加點小花樣, 孩子會倍感興趣。

不要強制孩子把盤中的食物吃光, 而要多鼓勵孩子把餐桌上所有他能吃的食品都嘗嘗。 在餐桌上多談美食的話題。

讓孩子觀看做菜的全過程, 如洗碗、洗菜或攪動鍋裡的東西。 當孩子知道美味的菜是怎樣做出來的, 他會有濃厚的興趣。 有時間的話指導孩子親手烹飪。

孩子偏食、厭食不是天生的, 父母完全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讓孩子在吃飯時有主動性, 享受到吃飯的樂趣。

●不強迫孩子吃什麼或限制孩子吃什麼, 也不必說服。 孩子吃什麼。

●適當限制孩子吃零食。

●不要隨便給孩子吃開胃藥或營養液之類的藥品、保健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