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養出“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

一個“叛逆”的孩子一定是個“饑餓”的孩子, 他的很多期待——如被理解、被關注、被允許、被欣賞等——沒有得到滿足;一個“太聽話”的孩子一定是個“壓抑”的孩子, 他認為不聽話是危險的, 只有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太“聽話”, 孩子的自主性就得不到發展, 未來俯仰隨人, 不能獨立;太任性、太叛逆, 父母的教導不能夠傳遞給孩子, 孩子社會適應又將困難重重。 兩者都是讓人擔心的, 我們想要的是既“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 可是發現很難做到, 難道這真的是難以兼得的“魚”和“熊掌”麼?

之前, 我對這樣的問題通常從“教養的平衡”、“收放適度”或者“規則和自由”方面去探討,

Advertisiment
後來我發現從這些角度去探討, 很容易陷入“說起來很對, 做起來很難”的窘境, 因為那個所謂的“適度”、“平衡”很難確定。 那麼, 有沒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來幫助我們呢?我的答案是:有。 請看下麵兩句話:

我們到底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到底要成為孩子什麼樣的父母?

這是兩個相連相似但有本質不同的兩個角度。 按照前者的邏輯, “我們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仿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我們”能“要”出來的, 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因為孩子有他先天的氣質, 有他自己的選擇。 “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是我們無法把握的, 而“做什麼樣的父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 這就是兩者的最大區別。

Advertisiment
當我們把著眼點放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我們將體會到“能夠把握”的美妙感覺。

做“我的話孩子願聽”的父母

比如想讓孩子“聽話”, 我們的著力點就是做一個“我的話孩子願意聽”的父母。 那麼, 接下來就是怎樣才能達成“孩子願意聽我們的話”。 其實, 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 孩子自然就願意聽我們的話:

1.言出必踐

不輕易許諾(如禮物或出遊), 許諾了就放在心裡一定兌現, 萬一因特殊情況兌現不了, 要真誠地道歉, 就像對我們的朋友一樣懷有歉意;

規則明確, 允許就是允許, 不許就是不許, 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場只能買一個玩具, 但是孩子決定買什麼。 那麼, 孩子買完一個還要再買,

Advertisiment
就要鮮明而堅定的拒絕(不必生氣, 只拒絕就好了)。 同時, 無論孩子想買的那個玩具性價比多麼低、多麼不適合孩子, 我們都不能否決, 要讓他來決定(其實, 孩子一定能從錯誤的選擇中學習)。

2.確切地讓孩子感到我們為他著想

這個要點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數。 很多父母用心良苦為孩子不惜代價, 可是孩子卻跟父母不親, 這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是“父母想給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也不願去瞭解。 孩子就想跟媽媽一起玩, 媽媽認為花高價報班或者請家教是“愛”, 卻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 認為這個不重要, 這種情況孩子就是感受不到, 感受不到“愛”又被強給, 孩子內心壓抑, 就會反叛或者疏離。

Advertisiment

教導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 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是“為他著想”。 比如不能玩電器插座, 要讓他感到是為他的安全, 怎樣感到呢, 就是把危險展現給他看;比如“現在好好學習, 將來才有出路”, 這種話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 因為太小, 他對“將來”沒有概念, 所以能做的就是, 讓他感受到“成績的成就感”和“學習本身的快樂”。

3.讓孩子信服

我們自己說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 我們的建議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價值又可行的, 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 我們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教給他、幫到他, 他就信服我們。 反之, 孩子就不信不服我們。 比如我們教導孩子“要誠實”, 其實“誠實≠實話實說”, 別人請我們吃飯, 我們不願意去, 會客氣地說“今天沒空,

Advertisiment
以後再約”, 這就不是“實話實說”,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誠實。 我們或許以為孩子太小不需要這麼多, 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認真, 這些都看在眼裡, 內心就衝突就懷疑。 再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努力進取,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 我們這句話就沒有力量, 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遠遠多於相信他聽到的。

總之, 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感到我們說的話算數、有用, 又為他著想, 又不強加, 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聽我們的話呢?孩子其實很依賴、很看重父母的, 他不聽話, 往往是我們的話不那麼讓人家愛聽。 如果父母的話人家孩子不愛聽, 父母又非要人家聽, 會是什麼結果呢?看看身邊那些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如何讓孩子“有主見”

讓孩子有主見也不難,只要我們的期望是成為“一個讓孩子有主見的父母”。怎樣做呢?下面幾點值得注意一下:

1.尊重孩子與我們的不同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區別,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為什麼“邊吃邊玩”、為什麼那麼喜歡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為什麼那麼忙,為什麼陪自己的時間那麼少,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大人會不同意,他們經常會想:是自己不重要嗎?是自己不夠好嗎?是自己不值得嗎?(“重要”、“值得”這兩個詞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孩子很難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過學習、觀察來理解孩子。如果看到這些客觀上的不同,那麼我們能不能就讓孩子做那個兩歲的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儘管孩子是我們生下的,有遺傳在孩子身上,但孩子還是有很多很多不同於我們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習慣等,我們允許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興趣來做他自己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我們大相徑庭,我們能夠放下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而去為他的興趣買單嗎?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們欣賞的,我們能夠尊重這就是他的性格麼?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而因為親子之間在成長背景、成長經歷、價值歸屬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孩子的見解很可能和我們不同。我們如何對待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見解不被允許,孩子的“主見性”從何而來呢?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孩子和我們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納;如果我們能夠欣賞孩子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就能互相滋養。互相接納,親子關係就是融洽的,互相滋養,親子關係就更親近而令人感激。

2.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願望和能力

人是天生喜歡自由自主的,而依賴是後天完全能夠“培養”出來的。怎樣成功“培養”依賴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訣竅。而其中最大的要領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後是“不相信”。只要這個要領把握得好,培養“依賴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麼叫“不放心”呢?請看:

a“孩子,多吃點,不然等下會餓的”

b“今天冷,多穿點,不然要感冒的”

c“你還不會呢,我來吧”

d“這樣不行,你得……”

e “學習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難道孩子連吃飽穿暖也不懂麼?餓一次就知道吃了,凍一次就知道穿了,問題就在於父母而不是孩子經不起那一次餓或者一次凍;

孩子不會正需要學呀,有誰天生會呢?“這樣不行”,他要做過才知道呀,如果什麼錯誤都不犯,從何學習和成長呢?通過嘗試來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呀!

對於學習來講,最主要的兩個動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學”、成就感——“他能學”,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壞一次。我的建議是父母一開始就這樣告訴孩子: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決定和負責,你任何困難我都願意幫助你,但由你來決定要不要我幫。父母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對自己有要求”,唯一幫助就是“孩子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知道怎樣能做到以及怎樣獲得幫助”。

我們能不能相信:

a 孩子能夠勝任那個年齡要求他做的事

b 孩子不會,可以學會。學習常常通過犯錯或者失敗來進行,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c 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願望和能力

d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這些,根據孩子的自主要求給予必要的支持、建議和幫助,而不是把支援、建議、説明根據父母的理解強加給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賴”的孩子。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的著力點在“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聽話”和“有主見”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魚和熊掌,而會是硬幣的正反面,兩者本是一體,並不衝突。

如何讓孩子“有主見”

讓孩子有主見也不難,只要我們的期望是成為“一個讓孩子有主見的父母”。怎樣做呢?下面幾點值得注意一下:

1.尊重孩子與我們的不同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區別,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為什麼“邊吃邊玩”、為什麼那麼喜歡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為什麼那麼忙,為什麼陪自己的時間那麼少,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大人會不同意,他們經常會想:是自己不重要嗎?是自己不夠好嗎?是自己不值得嗎?(“重要”、“值得”這兩個詞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孩子很難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過學習、觀察來理解孩子。如果看到這些客觀上的不同,那麼我們能不能就讓孩子做那個兩歲的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儘管孩子是我們生下的,有遺傳在孩子身上,但孩子還是有很多很多不同於我們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習慣等,我們允許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興趣來做他自己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我們大相徑庭,我們能夠放下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而去為他的興趣買單嗎?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們欣賞的,我們能夠尊重這就是他的性格麼?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而因為親子之間在成長背景、成長經歷、價值歸屬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孩子的見解很可能和我們不同。我們如何對待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見解不被允許,孩子的“主見性”從何而來呢?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孩子和我們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納;如果我們能夠欣賞孩子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就能互相滋養。互相接納,親子關係就是融洽的,互相滋養,親子關係就更親近而令人感激。

2.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願望和能力

人是天生喜歡自由自主的,而依賴是後天完全能夠“培養”出來的。怎樣成功“培養”依賴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訣竅。而其中最大的要領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後是“不相信”。只要這個要領把握得好,培養“依賴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麼叫“不放心”呢?請看:

a“孩子,多吃點,不然等下會餓的”

b“今天冷,多穿點,不然要感冒的”

c“你還不會呢,我來吧”

d“這樣不行,你得……”

e “學習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難道孩子連吃飽穿暖也不懂麼?餓一次就知道吃了,凍一次就知道穿了,問題就在於父母而不是孩子經不起那一次餓或者一次凍;

孩子不會正需要學呀,有誰天生會呢?“這樣不行”,他要做過才知道呀,如果什麼錯誤都不犯,從何學習和成長呢?通過嘗試來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呀!

對於學習來講,最主要的兩個動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學”、成就感——“他能學”,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壞一次。我的建議是父母一開始就這樣告訴孩子: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決定和負責,你任何困難我都願意幫助你,但由你來決定要不要我幫。父母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對自己有要求”,唯一幫助就是“孩子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知道怎樣能做到以及怎樣獲得幫助”。

我們能不能相信:

a 孩子能夠勝任那個年齡要求他做的事

b 孩子不會,可以學會。學習常常通過犯錯或者失敗來進行,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c 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願望和能力

d 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這些,根據孩子的自主要求給予必要的支持、建議和幫助,而不是把支援、建議、説明根據父母的理解強加給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賴”的孩子。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的著力點在“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聽話”和“有主見”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魚和熊掌,而會是硬幣的正反面,兩者本是一體,並不衝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