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讓孩子開心去幼稚園_如何幫孩子適應幼稚園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讓孩子開心去幼稚園?很多寶寶在剛開始上幼稚園時都哭鬧著要媽媽, 這會讓家長和老師都非常焦慮。 那麼如何讓孩子開心去幼稚園?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有關的知識。

Advertisiment

一、怎樣讓孩子開心去幼稚園

網友:

我的女兒今年3歲, 馬上就該上幼稚園了, 我的日常工作較忙, 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面,對即 將進入幼稚園的女兒, 我心理有點發慌, 不知孩子能否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孩子度過這個過程?

專家:

你主要詢問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幼稚園。 對於這個問題報刊、雜誌有許多文章談到這個問題, 特別是在 七、八月份更多一些, 因為一般幼稚園是九月開學, 早看到這些文章上講的方法, 做起孩子的教育工作更好一些, 你可以找來看看, 也許有用。

二、讓孩子開心去幼稚園的方法

1、由於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影響, 孩子離開親人會有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

Advertisiment
有的孩子長一點, 有的孩子短一點, 家長要表示理解, 但不要過份同情, 你的過份同情會暗示他 去的是一個可怕的地方, 他會不願意去。 應該用平常心來對待。

2、不要感到對不起孩子, 自己沒辦法照管他, 只好把他送走了, 而應該高高興興地談去幼稚園的好處, 比如:可以有許多小朋友, 許多玩具, 老師還會 教他唱歌、跳舞, 會講故事給他聽等, 儘量把幼稚園說成一個樂園(事實也是如此), 給他一個好印象。

3、事先帶孩子到幼稚園去兩三次, 讓他玩玩院子裡的滑梯、搖馬(任何大型器械均可), 看看小朋友們玩球、搭積木、做拼圖的活動, 熟悉環境和情 景。

4、帶他見見班上的老師, 把他的性格、愛好、興趣、身體素質等向老師介紹,

Advertisiment
也讓老師和他談幾句話, 消除一點陌生感。

5、送去的當天早上要早一點起床, 吃好早點, 從從容容地走。 路上說點其他的事。 到了幼稚園把他托給老師, 待一會兒再走。 既然走了就不要再回頭, 免得他還等待你再回頭, 這很痛苦。

6、送孩子去了幼稚園以後, 就不要常在他在園裡的時間去看望, 甚至接回家(患病當然除外), 否則他會生活得不好, 老想你接他回家, 反而痛苦。

7、向他保證時間一定來接他, 絕不能失言, 要知道多待在園裡, 哪怕是四、五分鐘, 也是難過的。 如果某一天有事, 不能按時接他, 要事先通知老師, 對他做好工作, 否則別的孩子被接走了, 他會著急, 第二天不願去幼稚園了。

8、在接孩子時, 如果有時間,

Advertisiment
可以和老師談談, 瞭解孩子在園情況, 並把孩子在家表現告訴家長, 雙方共同更好地做好孩子的工作。

9、孩子回家以後, 不要過份關心, 好像他在外面受了委曲, 回來補償似的。 這樣, 他會不願去幼稚園, 願意天天待在家裡了。

10、如果孩子在家有使用慰籍物(如毛巾、小毯子、小熊娃娃等)的習慣, 這時正好是放棄它的好時機, 因為環境變化大, 很可能忘掉它了。 但如果不 帶太痛苦, 也可以讓他帶幾天, 他自然會放棄的。 這對安定情緒有好處。

小編總結:幼稚園是寶寶從家庭向社會轉變的一個重要視窗, 我們要讓寶寶用最短的時間去適應。 為寶寶以後的學習生活充分的打好基礎。

三、孩子上幼稚園後注意事項

1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裡不愉快時,

Advertisiment
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剛入園的孩子, 有時也會出現“撒嬌”或“耍賴”的現象。 這個時候, 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 可以用轉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 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2忌、“零食補償”

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稚園吃不飽, 回到家中, 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 其實這樣做的結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飯, 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 孩子會在幼稚園吃晚飯的時候 “留有餘地”, 時間長了, 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3忌、“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 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 由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 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 如, 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 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據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據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