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更聰明 智力可以教嗎?

在心理學上, 「智力」的定義其實一直在演變, 從普通能力到多重能力到特殊心智表現。 但大致而言, 研究者都同意, 每個孩子內在都存有心智的模式, 為了處理環境的刺激和事件的挑戰, 不斷調整和重組。 智力不只有內涵還有運作, 所以一個孩子會背一堆經書並不表示他就很聰明, 更重要的是他在面對新奇的問題時, 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 並以合乎當時的時勢或情境的方式表現出來。

雖然現在很多人主張說EQ 比IQ 更重要, 但這只是想促使人們重視情緒能力罷了。 事實上, 智力是一個人身體健康、學業成就、職業及社經地位與心理適應的良好預測指標,

Advertisiment
值得我們好好瞭解與重視。

智力可透過教導而增進

目前最受重視的智力理論首推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論」了, 他認為智力有3個主要成分, 第一個是分析智力, 指的是處理訊息的能力, 包括策略運用、自我監控和調節等能力, 這個成分就是平常智力測驗常測的運思能力, 與學業技能格外有關;第二個是創造智力, 指面對一個沒解過的問題時, 能夠在腦中快速運思、有效找解的能力;第三個是實用智力, 指的是對情境和時勢的了悟, 這個成分比較像我們俗稱的「智慧」, 以通達人情世故、合適又實用的方式把解決問題的方式展現出來。

瞭解了智力的3個主要成分,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大概就可以瞭解, 智力雖然有遺傳的先天影響, 但在相當的程度上, 智力其實是可以經過教導而增進的。 如果希望孩子有高的智力, 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背景知識的支撐, 所以多閱讀、多學習是有用的;其次, 要讓孩子充分練習以達成自動化, 因為練習不只造就精熟, 還會造就思考品質的改變;此外, 學習時不只要瞭解內容也學習思考的策略, 對策略的察覺和使用帶來更有效的問題解決, 而鼓勵創意的問題解決也有助智慧的發展;最後, 要提供孩子更多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機會, 對情境的洞察需要經驗和練習, 能夠把問題以實用、能達成目標並符合社會情境期待的方式解決, 才是真正的聰明!

Advertisiment

另外, 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在教育界引發很多迴響的「多元智慧理論」。 他根據大腦研究, 主張人類至少有9種主要智慧, 除了過去智力測驗常測量的邏輯數學和語文以外, 還包括空間、音樂、肢體運動、人際、內省、博物以及靈性智慧。

多元智慧理論對父母最大的提醒是, 不要只注意孩子在學業或紙筆考試上的表現, 要多觀察孩子在數理及語言以外的智慧形式, 並盡可能給予發展的機會。 在現在的社會中, 會考試不表示人生就一定成功, 反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獨特天賦的孩子才更能發光發熱。 如果爸爸媽媽願意好好思考「莫劄特是不是一定要會算數學」的問題, 那麼, 具備不同智慧的孩子將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更能依照自己的天賦才能去開展人生!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