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讓孩子改掉自身的壞毛病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 孩子都會在不同的時期出現不同的一些不好的習慣, 因此, 家長們要及時的發現孩子這些壞毛病, 並且要讓孩子知道錯誤以及耐心的讓孩子改正。

如何讓孩子改掉自身的壞毛病

糾正習慣要耐心

讓寶寶改掉“偷”和“搶”的毛病, 有三種方法可以嘗試。 值得提醒的是, 要糾正寶寶的行為習慣, 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見效的, 因此辦法要多次使用和交叉使用, 以幫助寶寶建立物權概念。

直截了當法:當發現寶寶發生“偷”、“搶”時,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當場制止, 並講道理, 讓寶寶停止正在發生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或彌補已經發生的行為, 比如把東西還給別人等。 不過稍大點的寶寶, 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可以在語言上動些腦筋, 比如拿走幼稚園的玩具時, 可告訴寶寶, “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了, 他們會傷心”, 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也可以跟孩子說, “媽媽非常討厭拿別人東西的寶寶”, 利用孩子需要被認同的心理, 來解決問題。

旁敲側擊法:家長可選擇一些類似的故事給寶寶講, 要注意, 講完故事還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而應該把故事裡孩子的行為挑出來問寶寶:“這個小朋友做得對嗎?”如果寶寶知道不對, 可讓他講出哪裡不對, 以加深印象;如果寶寶較小, 還不能分辨, 家長可直接用語言和表情來加以評判, 給寶寶樹立正確觀念。

Advertisiment

還有一種辦法可以嘗試, 比如寶寶把玩具拿回家, 媽媽可把那個玩具放在自己耳朵邊, 假裝問玩具一些話, 然後跟寶寶說:玩具哭了, 它說它的家在幼稚園, 它要回幼稚園找爸爸媽媽。

提前預防法:孩子喜歡自言自語, 父母可利用這一點。 當寶寶在玩具店或朋友家拿著不屬於自己的玩具時, 父母可以讓寶寶跟著說:“這不是我的東西, 不能拿。 ”“我借來玩一會, 馬上還給他。 ”孩子通過自我言語, 也能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換位實踐法:根據孩子所做的事, 來個位置對換, 也可以說是以其人之首治其人之身。 通過換位實踐法, 讓孩子體驗對方所處的心境, 從而達到理解他人, 明白自己的錯誤, 並改正錯誤的目的。

Advertisiment
具體做法是在寶寶“犯事”後不久, 媽媽與爸爸商量好, 爸爸悄悄拿走寶寶目前最喜歡的玩具, 媽媽挑逗寶寶去找, 當寶寶找不到時, 媽媽告訴他“被爸爸拿走了”。 此時寶寶肯定會不高興, 借此機會告訴寶寶, “剛才你拿了別人的東西, 別人跟你一樣會生氣”。 寶寶就會明白, 不管是誰這樣做都不對。

小編總結:孩子可能對於自己的錯誤都不知道甚至都沒意識自己已經養成不好的習慣了, 因此, 家長們需要耐心的去引導孩子, 而且需要更具孩子的自身條件去選擇真確的引導方法, 不能因為別人成功了就直接生搬硬套, 靈活運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