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健康>常見疾病>正文

天灸新用(孕婦慎用)

天灸是采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 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泡的治療方法。 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膚有類似艾灸的反應, 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 故名為天灸, 又稱自灸、敷灸。 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 又可通過特定藥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 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 近年來, 這種治療方法被廣泛重視, 現在興起的經皮給藥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天灸的種類很多, 臨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蒜泥灸 將大蒜(以紫皮蒜為優)搗爛如泥, 取3~5g涂敷于穴位上, 敷灸時間為1~3小時,

Advertisiment
以局部皮膚發癢、變紅起泡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療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體炎;敷灸魚際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 取斑蝥適量研為細末。 使用時先取膠布一塊, 中間剪一小孔如黃豆大, 貼在施灸穴位上, 以暴露穴位并保護周圍皮膚, 將斑蝥粉少許置于孔中, 上面再貼膠布固定, 以局部發癢、變紅、起泡為度, 然后去除膠布與藥粉;也可用適量斑蝥粉, 以甘油調和外敷;或將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 10天后擦涂患處。 適用于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黃疸、胃痛等病癥。

三、白芥子灸 將白芥子研末, 醋調為糊膏狀, 取5~10g敷貼穴位上, 用油紙覆蓋, 膠布固定;或將白芥子末1g, 放置于5cm直徑的圓形膠布中央, 直接敷貼在穴位上,

Advertisiment
敷灸時間為2~4小時, 以局部充血、潮紅或皮膚起泡為度。 適用于風寒濕痹痛、肺結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癥。

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貼中極治尿潴留;馬錢子粉敷貼頰車、地倉穴治面神經麻痹;吳茱萸粉用醋調后敷貼于涌泉穴治療高血壓、口腔潰瘍、小兒水腫等;蔥白搗爛敷貼患處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烏各等份研末用醋調成膏狀, 每晚睡前敷于臍中, 次日晨取下, 治小兒遺尿癥;砂仁30g, 白糖50g, 明礬10g, 青背鯽魚1條, 混合一起搗爛成膏狀分成3份, 每次1份, 分別敷貼于神闕、至陽穴上, 蓋紗布, 以膠布固定, 一日換藥1次, 治黃疸的陽黃, 若陰黃可用胡椒(每歲1粒)、麝香1g、雄鯽魚1條, 混合搗爛成膏, 敷貼神闕、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療法雖然有較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但所用中藥有些為有毒之品, 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故孕婦、年老體弱、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