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兒童常見病的防治_兒童常見病如何防治

養生之道網導讀:

夏季到了, 媽媽們最擔心寶寶的健康問題, 一些夏季兒童常見病的防治方式, 能讓寶寶們健康度過夏季。 高溫的夏季帶來的惱人問題也不少, 為了讓媽媽們能在炎熱的氣候裡妥善照顧寶寶的身體健康, 兒童常見病如何防治?一起來看看。

一、中暑

將中暑的孩子移到涼爽處, 用比孩子體溫低兩度左右的水給孩子浸浴, 每次30分鐘, 每日兩次。 體溫高時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頸部、腋下、腹股溝和四肢。 可食用鹽開水、西瓜汁、5%糖開水等, 也可服用一些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氣水等藥物, 必要時給一些退熱藥。

Advertisiment

預防幼兒中暑, 居室要注意開窗通風, 用電風扇或空調降低調節節室溫。 給孩子穿寬鬆透氣的服裝, 勤洗澡、勤換衣、勤喝水。 戶外活動時, 避開強烈陽光, 正午前後兩小時最好不要外出, 外出時帶遮陽帽。

二、皮膚病

幼兒的皮膚細嫩, 易受病毒、細菌及其他因素的損害, 引起局部皮膚發紅、發炎、生出痱子。 痱子在身體的各部位都可發生, 多見盱頭面部、頸、前胸及臀部, 有瘙癢感及輕微的燒灼感, 容易形成囊腫和毛囊炎。 抓破後, 又很容易成為膿皰瘡。

膿皰瘡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 重症的孩子會發生鄰近的淋巴結腫大、發熱等, 有的還會併發敗血症、風濕熱及小兒急性腎炎。

預防痱子和膿皰瘡, 主要是保持皮膚清潔,

Advertisiment
勤洗澡, 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 已患痱子的孩子, 不要讓他搔抓, 不要用熱水或鹼性肥皂燙洗, 也不能用涼水刺激, 要用溫水洗浴, 可搽止癢劑。 另外, 要讓孩子多喝水, 及時補充水份, 可多吃些綠豆湯、冬瓜湯、西瓜、金銀花露等, 起到祛暑、除濕、解毒作用。 對患了膿皰瘡的孩子, 要勤洗澡、勤剪指甲, 膿皰瘡處塗紫藥水、金黴素、新黴素等軟膏, 切忌濫用“膚輕鬆”等激素類軟膏, 以防皮損擴散, 加重病情。 對於一些精神差, 食欲不振、面部微腫的幼兒, 要警惕併發急性腎炎, 需要做尿常規檢查, 確診為腎炎者, 應儘早治療。

三、腸道疾病

夏季幼兒易患急性胃腸炎、腹瀉、細菌性痢疾等腸道疾病。

夏季的腸道疾病以細菌感染為主, 因為氣溫高, 病菌繁殖快,

Advertisiment
各種食物、水、飲品、物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 加上幼兒腸道的抵抗力弱, 自我保健意識差, 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 更容易患病。 另外, 受涼受熱, 過食冷飲, 暴飲暴食都會造成消化功能紊亂, 患腸道疾病。

孩子患了腸道疾病, 除了按醫生的要求進行治療外, 家庭護理是極其重要的。 腹瀉的孩子, 大便次數多, 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洗屁股, 保持肛門清潔;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可少量多次服用口服寂液及糖鹽水。 合理安排飲食, 可以給米湯去油肉湯、去脂的牛奶及優酪乳、稀飯、軟麵湯等。 腹瀉稍緩解後, 可以給低渣、少油、少糖、不產氣的飲食, 如大米粥、藕粉、蛋花湯、面片、魚泥、碎瘦肉、果汁等。 忌食刺激性食物、發酵和脹氣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Advertisiment
並要做到少食多餐。

預防腸道疾病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避免孩子暴飲暴食, 讓孩子飯前便後洗手。 吃瓜果要洗淨、削皮, 不喝生水, 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 不買“三無”食品。 儘量少吃冷飲, 因為冷飲中的病菌不會被凍死。 少吃街頭小攤販的食品和鹵菜、熟食, 這些食物夏季易變質、易被污染。 放入冰箱的剩飯菜, 要重新熱透再食用。

四、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腦主要通過蚊子傳播。 乙腦發病有季節性, 90%的病人發生在7.8.9三個月, 特別是2~7歲兒童發病率最高。 孩子患病時, 往往起病較急, 體溫在1~2天內高達39~40度, 伴頭痛、噁心和噴射性嘔吐, 同時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 繼而出現意識混亂, 抽搐、甚至呼吸衰竭,

Advertisiment
危及生命。 孩子一旦染上乙腦, 不僅帶來身體上的痙, 嚴重的還會有失語、吞咽困難、肢體運動障礙等神經系統後遺症。

自從實行計畫免疫以來, 學齡前兒童普遍接受了乙腦病毒疫苗的預防接種, 患乙腦的兒童明顯減少, 可是預防接種後的保護率只有76%~90%, 所以仍不能掉以輕心。 同時, 在流行季節、流行地區, 家長要提高防病意識, 居室外要安裝紗窗, 消滅蚊子, 防止蚊子叮咬。

不知不覺,夏天已經來到你的身邊,哪幾種病症最容易在夏天找上你的可愛寶寶?家們列出了下面幾種寶寶們在初夏容易患上的疾病:

一、飲水不足易引起腹瀉

天熱,寶寶大量出汗,如果飲水不足,體內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都減少,影響到寶寶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寶寶就極容易腹瀉。細菌、病毒感染也是寶寶腹瀉的常見原因,其中又以一種長得像輪子狀的“輪狀病毒”感染為多數。感染病毒可能引起寶寶胃腸功能紊亂,甚至發生腸炎、痢疾等腸道傳染病。

症狀:寶寶感染後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症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痛,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併發症導致死亡。因此,媽媽們一是要將寶寶的餐具、食物單獨存放,要有防塵和防蠅設備。二是寶寶的食品一定要新鮮,奶瓶用後洗淨蒸煮消毒。三是媽媽們在用母乳餵養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定時定量,預防因腸胃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

二、高溫特別容易引起中暑

夏天容易出汗,寶寶皮膚汗腺發育未完全,體內水分貯存量有限,流汗過多容易引起脫水休克。呼吸是人體自身散熱的重要方式,因為肺部是除了皮膚外的次要散熱器官,呼氣時可將肺中的熱氣排出體外(占排熱量的百分之十)。但如果環境的溫度高過體溫,吸入的是熱空氣,則甚至反而會使體溫上升,由於寶寶在夏天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調節體溫,容易發生暑熱傷害。

症狀:寶寶先是膚色發紅,觸摸寶寶的皮膚能感覺到乾燥發熱。寶寶煩躁不安,有的會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測量體溫時可高達39℃以上。媽媽們應有效地調節室內溫度、保持四周環境通風,溫度適宜。

三、室外溫差大,警惕傷風感冒

夏天的特點就是烈日炎炎,離寒冷遠了離感冒似乎也遠了。但其實,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以及皮膚散熱、保溫調節功能都差,夏天室內空調環境、室外高溫,室內外溫差大,寶寶就很容易在夏日裡傷風感冒。

症狀:寶寶不出汗,口渴、尿多、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而且煩躁不安,病程可持續1-2個月。因此要求媽媽們要注意通風及溫度的控制,要經常讓寶寶在較陰涼的地方休息,無論室外或室內都要保持清潔衛生、乾燥通風,並及時給寶寶多喂些淡鹽涼開水。

四、蚊蟲叮咬可引起皮膚病

夏天也是蚊蟲活動的時節。寶寶幼嫩的皮膚就成了攻擊物件,它們比成人更容易被蚊蟲叮咬。寶寶很容易抓破皮膚而引起細菌感染,因此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蚊蟲,寶寶的手腳被蚊蟲叮咬後,會留下色素沉積,而反復抓破結疤可能會留下像小紅豆一樣的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紅豆冰”現象。它不僅僅有礙肌膚的美觀,嚴重的還會轉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症狀:局部紅腫,在手部、小腿及足踝處,更可能產生水皰。媽媽們應在每天睡覺之前,噴灑無毒害的殺蟲劑,或者給寶寶使用蚊帳。出行的時候可以帶上萬金油、綠油精等藥膏。

五、痱毒不能抓和撓

痱毒是由痱子引發的病症,而痱子是夏天幼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好發於脖子、前胸及後背,形成大片搔癢的紅疹子。痱毒又稱熱癤,該症發生多由寶寶營養不良、抗病力差和痱子被抓破感染所致。痱毒若治療不及時,常可繼發腎炎,嚴重的還會引起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應該引起媽媽們的高度重視。

症狀:病變處表現為紅、腫、熱、痛及流水徵象。因此,媽媽們要給寶寶常常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

六、警惕毛毛蟲皮膚炎的發生

引起毛毛蟲皮膚炎的並不是毛毛蟲的叮咬,而是毛毛蟲身上的刺毛接觸到皮膚所引起的局部過敏反應。可能只是帶寶寶在樹下乘涼休息,毛毛蟲掉落的時候刺毛便散在了寶寶身上,這些細刺是可以穿過薄的衣服的,因此寶寶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而媽媽卻還茫然不知呢。

症狀:毛毛蟲皮膚炎在寶寶身體接觸毛毛蟲刺毛後的12~24小時開始起反映,症狀為刺毛接觸的部位開始產生許多小紅皰皰,奇癢無比。若不治療,癢痛可持續一周之久,寶寶難以忍受。所以夏天經過樹下時,媽媽們要格外小心。

七、紅眼病易打擾寶寶

病毒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夏季寶寶最易被染上的眼科傳染病之一,主要通過接觸傳染。

症狀:早期症狀是寶寶雙眼瘙癢不適,有異物感、燒灼感、接著眼睛紅、腫、痛、眼屎多、怕光流淚、不敢睜眼,可伴發熱、頭痛。在流行期媽媽們應少帶寶寶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遊樂場等。

八、不及時補水易引發脫水

醫學上稱為嬰兒夏季脫水熱。該症是因炎夏氣溫高、氣候乾燥,寶寶通過排汗而丟失大量的水分所致。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引起寶寶發熱,有時體溫可達39℃到42℃。

症狀:前期無明顯症狀,寶寶一旦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不停、煩躁不安,媽媽就要小心了。出現這種現象,媽媽們應及時給寶寶補充足量的水分。

九、戶外活動防曬傷

夏天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曬傷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增。有些媽媽不願意為剛出生的寶寶用防曬霜,認為寶寶不需要,或是擔心防曬乳液會傷害寶寶的嬌嫩皮膚,而事實上六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用防曬乳液了。

症狀:寶寶皮膚變紅,有刺痛和瘙癢感,有的寶寶會哭鬧,而有的寶寶則只會在皮膚脫皮或刺痛感來的時候才表現出煩躁不安。因此,長時間在戶外,可選擇防曬係數15-25的防曬乳液,每隔4-5小時給寶寶擦一次。

十、謹防外傷感染

蚊蟲叮咬後,寶寶抓破傷口,如果細菌侵入,就很容易形成傷口感染。

症狀:寶寶皮膚變紅,有刺痛和瘙癢感,有的寶寶會哭鬧,而有的寶寶還會有發燒等症狀,或表現出煩躁不安等。所以在寶寶被蚊蟲叮咬後,最好馬上給寶寶搽上專用藥水,防止因瘙癢引起的抓撓。

不知不覺,夏天已經來到你的身邊,哪幾種病症最容易在夏天找上你的可愛寶寶?家們列出了下面幾種寶寶們在初夏容易患上的疾病:

一、飲水不足易引起腹瀉

天熱,寶寶大量出汗,如果飲水不足,體內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都減少,影響到寶寶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寶寶就極容易腹瀉。細菌、病毒感染也是寶寶腹瀉的常見原因,其中又以一種長得像輪子狀的“輪狀病毒”感染為多數。感染病毒可能引起寶寶胃腸功能紊亂,甚至發生腸炎、痢疾等腸道傳染病。

症狀:寶寶感染後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症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痛,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併發症導致死亡。因此,媽媽們一是要將寶寶的餐具、食物單獨存放,要有防塵和防蠅設備。二是寶寶的食品一定要新鮮,奶瓶用後洗淨蒸煮消毒。三是媽媽們在用母乳餵養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定時定量,預防因腸胃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

二、高溫特別容易引起中暑

夏天容易出汗,寶寶皮膚汗腺發育未完全,體內水分貯存量有限,流汗過多容易引起脫水休克。呼吸是人體自身散熱的重要方式,因為肺部是除了皮膚外的次要散熱器官,呼氣時可將肺中的熱氣排出體外(占排熱量的百分之十)。但如果環境的溫度高過體溫,吸入的是熱空氣,則甚至反而會使體溫上升,由於寶寶在夏天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呼吸調節體溫,容易發生暑熱傷害。

症狀:寶寶先是膚色發紅,觸摸寶寶的皮膚能感覺到乾燥發熱。寶寶煩躁不安,有的會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測量體溫時可高達39℃以上。媽媽們應有效地調節室內溫度、保持四周環境通風,溫度適宜。

三、室外溫差大,警惕傷風感冒

夏天的特點就是烈日炎炎,離寒冷遠了離感冒似乎也遠了。但其實,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以及皮膚散熱、保溫調節功能都差,夏天室內空調環境、室外高溫,室內外溫差大,寶寶就很容易在夏日裡傷風感冒。

症狀:寶寶不出汗,口渴、尿多、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而且煩躁不安,病程可持續1-2個月。因此要求媽媽們要注意通風及溫度的控制,要經常讓寶寶在較陰涼的地方休息,無論室外或室內都要保持清潔衛生、乾燥通風,並及時給寶寶多喂些淡鹽涼開水。

四、蚊蟲叮咬可引起皮膚病

夏天也是蚊蟲活動的時節。寶寶幼嫩的皮膚就成了攻擊物件,它們比成人更容易被蚊蟲叮咬。寶寶很容易抓破皮膚而引起細菌感染,因此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蚊蟲,寶寶的手腳被蚊蟲叮咬後,會留下色素沉積,而反復抓破結疤可能會留下像小紅豆一樣的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紅豆冰”現象。它不僅僅有礙肌膚的美觀,嚴重的還會轉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症狀:局部紅腫,在手部、小腿及足踝處,更可能產生水皰。媽媽們應在每天睡覺之前,噴灑無毒害的殺蟲劑,或者給寶寶使用蚊帳。出行的時候可以帶上萬金油、綠油精等藥膏。

五、痱毒不能抓和撓

痱毒是由痱子引發的病症,而痱子是夏天幼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好發於脖子、前胸及後背,形成大片搔癢的紅疹子。痱毒又稱熱癤,該症發生多由寶寶營養不良、抗病力差和痱子被抓破感染所致。痱毒若治療不及時,常可繼發腎炎,嚴重的還會引起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應該引起媽媽們的高度重視。

症狀:病變處表現為紅、腫、熱、痛及流水徵象。因此,媽媽們要給寶寶常常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

六、警惕毛毛蟲皮膚炎的發生

引起毛毛蟲皮膚炎的並不是毛毛蟲的叮咬,而是毛毛蟲身上的刺毛接觸到皮膚所引起的局部過敏反應。可能只是帶寶寶在樹下乘涼休息,毛毛蟲掉落的時候刺毛便散在了寶寶身上,這些細刺是可以穿過薄的衣服的,因此寶寶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而媽媽卻還茫然不知呢。

症狀:毛毛蟲皮膚炎在寶寶身體接觸毛毛蟲刺毛後的12~24小時開始起反映,症狀為刺毛接觸的部位開始產生許多小紅皰皰,奇癢無比。若不治療,癢痛可持續一周之久,寶寶難以忍受。所以夏天經過樹下時,媽媽們要格外小心。

七、紅眼病易打擾寶寶

病毒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夏季寶寶最易被染上的眼科傳染病之一,主要通過接觸傳染。

症狀:早期症狀是寶寶雙眼瘙癢不適,有異物感、燒灼感、接著眼睛紅、腫、痛、眼屎多、怕光流淚、不敢睜眼,可伴發熱、頭痛。在流行期媽媽們應少帶寶寶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遊樂場等。

八、不及時補水易引發脫水

醫學上稱為嬰兒夏季脫水熱。該症是因炎夏氣溫高、氣候乾燥,寶寶通過排汗而丟失大量的水分所致。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引起寶寶發熱,有時體溫可達39℃到42℃。

症狀:前期無明顯症狀,寶寶一旦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不停、煩躁不安,媽媽就要小心了。出現這種現象,媽媽們應及時給寶寶補充足量的水分。

九、戶外活動防曬傷

夏天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曬傷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增。有些媽媽不願意為剛出生的寶寶用防曬霜,認為寶寶不需要,或是擔心防曬乳液會傷害寶寶的嬌嫩皮膚,而事實上六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用防曬乳液了。

症狀:寶寶皮膚變紅,有刺痛和瘙癢感,有的寶寶會哭鬧,而有的寶寶則只會在皮膚脫皮或刺痛感來的時候才表現出煩躁不安。因此,長時間在戶外,可選擇防曬係數15-25的防曬乳液,每隔4-5小時給寶寶擦一次。

十、謹防外傷感染

蚊蟲叮咬後,寶寶抓破傷口,如果細菌侵入,就很容易形成傷口感染。

症狀:寶寶皮膚變紅,有刺痛和瘙癢感,有的寶寶會哭鬧,而有的寶寶還會有發燒等症狀,或表現出煩躁不安等。所以在寶寶被蚊蟲叮咬後,最好馬上給寶寶搽上專用藥水,防止因瘙癢引起的抓撓。

相關用戶問答
  • 6回答

    冬季兒童常見疾病有哪些?

    凍瘡、感冒、腹瀉、手足口病都是冬季兒童常見疾病,父母要注意給孩子保暖,這是個最基礎的措施,著涼也是其他疾病的徵兆,很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如果孩子手、腳冰冷的要注意睡前泡下熱水,或者塗點凍瘡膏預防一下凍... [詳細答案]

  • 6回答

    秋季兒童常見疾病有哪些?

    秋季乾燥,所以孩子的皮膚容易受不了患過敏,表現為皮膚乾癢,空氣的乾燥也會影響咽喉,所以兒童容易患咽炎,從而引發感冒,這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準備滋潤的糖水,給孩子嬌嫩的皮膚塗潤膚乳。實在不行還可以在室內... [詳細答案]

  • 6回答

    夏季兒童常見疾病有哪些?

    中暑、熱痱、喉嚨痛、口腔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都是夏季兒童常見疾病,由於夏季炎熱,長期待在戶外容易中暑、熱底的孩子容易上火導致口腔潰瘍,腸胃不好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為體內酶“太熱”罷工。所以... [詳細答案]

  • 6回答

    春季兒童常見疾病有哪些?

    感冒、咳嗽、過敏、腹瀉、肺炎、鼻炎都是常見的春季兒童疾病,極易發生,預防需要為小孩保暖,冷了要及時添衣,容易腹瀉的孩子的腸胃功能都比較弱,如果天氣冷可以多喝姜湯暖胃,平時多吃淮山、豆類這些健脾的食材... [詳細答案]

  • 3回答

    扁桃體炎是兒童常見病嗎?多發於什麼時候?

    扁桃體炎是兒童期的一種常見疾病,春秋兩季的發病率較高,主要的危害就是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危害,如果長期患有扁桃體炎而得不到治療,就會對患者的危害進一步加大。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