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坐月子要出汗的說法不具有科學依據

【導讀】:民間有個古老的傳言為了防止產婦日後出現腰腿疼痛等關節疾病, 就需要在坐月子的時候給產婦們服用一些有出汗作用的中藥, 以便將產婦體內的寒氣和濕毒排出體外。 那麼這樣的流言是否真的具有科學依據呢?


眾所周知, 婦女懷孕之後, 為了滿足胎兒生長及發育的需求, 母體的迴圈血量較妊娠前增加了1/3左右。 同時, 伴有激素水準的升高, 物質及能量代謝的增快, 使大量的水分和鈉鹽滯留下來, 以適應妊娠後的母體狀態。 但是, 分娩之後, 如同一個包袱落地, 產婦的負擔大為減輕。 因而代謝水準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

Advertisiment
機體不再需要過多的迴圈血量, 瀦留的鈉鹽和水分就成多餘的了, 必須及時排出體外, 這樣才能減輕心臟的負擔, 有利於機體全面恢復。

人體新陳代謝的三個途徑

1、經腎臟的過濾作用, 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2、經肺的呼吸活動, 從呼出的氣體中以水蒸氣的形式帶走一部分;

3、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面, 以汗液的方式排出。 因此, 在產褥期, 產婦不僅尿多, 而且管理汗腺的交感神經興奮佔據優勢, 汗腺的分泌活動也增強, 從而使產婦在產後出汗較多。 由此可見, 產後多汗是機體在產後進行自我調整的表現, 所以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 只是產婦應注意避免出汗後傷風受涼。

專家提醒:坐月子期間出汗有益的說法並不科學

Advertisiment

產後發汗的說法歷史悠久, 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地區的人們認為, 產後第3天、第7天和30天均要服用辛溫解表的中藥發一場汗, 把體內的毒氣和風寒驅趕出來, 就不會患身痛、腰腿痛、關節痛的毛病。 其實, 產後發汗是不科學的。

分娩時的創傷和出血, 以及臨產用力等, 耗傷氣血, 以致產後“百節空虛”, 抗病力弱, 如再強發其汗, 必使津液耗傷更甚, 而津液又是血液重要的組成部分, 血又為氣的載體。 中醫認為, 心主血, 血汗同源, 所以“汗為心之液”。 在病理上出汗過多, 易耗傷心血, 血耗則神不安, 則見心悸、心慌、氣短;亡血失津, 神無所附, 則不得眠;汗出不當, 傷陰動風, 也會造成痙病, 表現為項背強直、抽搐拘攣等;同時也會耗傷心氣,

Advertisiment
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導致病變, 出現汗出不止、四肢發涼、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精神淡漠、脈微欲絕或數疾無力等症狀。 另外, 產後過度發汗, 可致津傷液耗, 極易導致排尿異常、大便難及乳汁分泌不足等多種疾病, 特別是酷暑盛夏, 產後強行發汗, 極易引起虛脫、中暑,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產後不可輕易發汗。

專家提醒:

1.汗排出了體內的水分, 一定要及時補充飲水和鹽分, 以免造成體內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如果產婦出汗較多而沒有及時飲水, 就會影響到哺乳, 甚至影響到乳腺的健康。

2.氣虛體質的產婦要少吃生瓜涼菜等寒涼的食物;陰虛體質的產婦, 要少吃辛辣動火食物, 像辣椒、胡椒、生蔥生蒜等, 尤忌飲酒。

Advertisiment
多吃新鮮蔬菜, 新鮮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一般都具有滋陰清熱的功效, 有利於汗腺分泌功能的改善。

3.除了服用藥物和食療, 還應該適當增加運動和鍛煉。 氣虛體質的產婦雖然運動之後出汗增多, 也不應該因此而放棄, 只需要注意出汗後的保暖即可。 四肢肌肉的運動, 有助於產婦增強脾胃功能和改善迴圈。

4.養成有規律、勞逸結合的生活習慣, 可使植物神經功能得到逐漸恢復, 減輕異常出汗。

5.將居室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盡可能調節得更舒適些, 陰虛體質的產婦可以將室溫控制得稍微偏涼一些, 可以抑制過多的出汗。

6.產婦的被褥、內衣、睡衣等, 應該經常性地晾曬和拆洗, 以保持乾燥舒適, 並且應該經常擦洗或洗澡, 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Advertisiment

7.異常排汗是一種外在表現的症狀, 可以由其他內在疾病引起,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結核病、風濕病以及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所以在治療異常排汗的同時, 更要注意治療原發病。

8.為了防止出汗後低血鈣, 應當在生活中攝取足夠的鈣, 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乳製品、綠葉蔬菜、魚類、海產品等食物。 維生素D有促進鈣質吸收的作用, 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有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等。 增加日光照射, 也可提高體內維生素D含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