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善用引導式教育提升孩子品格力

1、引導式教育 刺激孩子思考

孩子聽巧虎的話而不聽爸媽的話, 是因為卡通故事裡, 使用的是引導式的教育, 而不是防堵式的教育, 刺激孩子去思考, 這樣做, 比你交代孩子甚麼都不可以, 還要能引導出長久穩定的好行為。

例如, “我知道你生氣是因為想吃餅乾, 但飯還沒有吃完, 我會守信用, 你也要!”這是引導式的教養;但是, 如果你是這樣教:“沒吃完飯, 就偷吃一堆餅乾, 以後都不准你再吃, 壞小孩!”這是防堵式的教養。 巧虎大神可以這樣示範, 父母當然也可以這樣教孩子。

2、避免強化卡通人物 弱化父母角色

Advertisiment

孩子如果沒有很迷卡通, 就不要去製造出一個孩子的偶像, 一直在孩子面前強化他, 甚至用條件交換的方式。 因為這樣是把教養權交出去給卡通人物, 間接弱化了父母的角色。 最後, 孩子會變得更聽父母的話, 或更不聽話, 其實是在預料之中。

3、請勿賄賂孩子 失焦引導行為

“你快吃飯, 不然巧虎就關掉;你快坐好, 才給你看巧虎”, 這些做法對孩子來說是賄賂, 會讓你想引導的好行為失焦, 讓孩子覺得吃飯就要有巧虎, 也許本來只要看30分鐘, 後來要60分鐘, 最後變成要2個小時, 讓巧虎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奉勸大家要多多思考。

現在, 你應該可以回答, 為什麼孩子可以聚精會神的看巧虎, 卻不能乖乖的玩玩具了。 但這種情形及學習,

Advertisiment
對學齡前的孩子真的好嗎?

其實, 就像我前面說的, 父母的角色無形中弱化了, 你覺得是多了個角色來協助教養, 讓你變得比較方便, 其實在家庭中, 不管是父母或孩子, 很容易變成重度依賴, 因為我們一直在把卡通偶像化, 我們一直拿卡通來制約孩子的好行為, 讓孩子覺得這個角色非常重要!

例如:你不乖, 就不讓你看巧虎;你不吃飯, 巧虎就不會喜歡你了。 但是, 這個角色讓我覺得有參考價值的是, 在好幾年的巧虎偶像旋風中, 孩子這個“非常愛”的行為裡, 看到很多現代教養的不足。 例如, 有些教養真的是“巧虎有做到, 爸媽卻做不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