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際交往是孩子的基本智慧!

人際交往是一種基本智慧。 2——6歲是人際交往智慧成長的關鍵時期, 這個年紀的孩子, 當媽媽生病時, 能理解、感受媽媽的難受, 並且說一些關心的話語;對遊戲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 能夠學會克制獨佔、利己的想法, 能與他人共同協商等等。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 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 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係、自尊, 甚至幸福生活。

場景:

琪琪常一個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 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開心地玩遊戲, 既羡慕又期待, 希望哪個熱心的孩子能夠主動邀請她參加遊戲。

Advertisiment

貝貝在家能說會道, 與鄰居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耍, 但一旦出到外面, 卻顯得拘謹膽小, 不敢叫人, 老躲在媽媽的身後。

表現:

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 這類孩子平時只喜歡與熟悉的人交往, 在陌生人面前則顯得膽小和猶豫, 而且往往對他人的臉色和言語非常敏感, 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受傷。

親子建議:

1、家長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 當孩子長到4歲左右, 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 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 讓他明白, 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 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 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 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與同伴交往的動機, 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

Advertisiment

2、幫助孩子結交玩伴, 鼓勵他們交往, 並給予他自由選擇玩伴的權力。 父母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 讓他們一起遊戲、聽故事、唱歌、跳舞、畫畫、逐步培養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習慣。

場景:

跑跑和小朋友在家裡玩, 為了爭奪一個玩具, 兩個人爭吵起來, 跑跑生氣的大聲喊道:“以後再也不准你到我家來玩了。 ”要將小朋友推出家門。

表現:

孩子最初的交往會出現一些不友好的態度, 比如說, “不要你到我家裡來”, 或雙手將小朋友推出去, 或者搶奪別人手中的玩具, 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個人霸佔, 不願分給別人。 這些不良態度, 有的是受成人影響的結果。 如成人間不禮貌的訓斥、吵架就會傳染孩子。

Advertisiment

親子建議:

1、這個年齡的孩子在一起難免會有小小的衝突, 只要沒有大的危險, 讓孩子自己學習處理衝突, 自己經歷獲取和給予。

2、當幼兒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 家長再及時介入。 在孩子感到最難受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 幼兒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3、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交往中的“遊戲規則”, 是重要的社交技能, 要讓幼兒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4、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應該做個好榜樣, 從正面教育孩子, 讓孩子學會謙讓、容忍、禮貌等行為, 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場景:

“你在幼稚園說話要大聲些。 ”媽媽對點點說。 “是大聲的嘛。 ”孩子有些不滿意地嘟呐。 “撒謊, 老師都告訴我了。

Advertisiment
”“……”

小京在幼稚園被小朋友欺負了, 她不敢反抗, 只有回到家裡向媽媽訴說, 媽媽鼓勵她勇敢些, 可她還是不敢。

分析:

“我想大聲講話, 可怎麼也說不出來。 也想玩個痛快, 可就是不行。 ”這就是孩子的心情。 問題在於這種現象只出現在幼稚園。 一回到家, 他說話的聲音大了, 身體也運轉自如了。 為什麼在幼稚園和在家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是因為有的孩子對幼稚園集體生活的心理壓力太敏感, 有一種壓抑感。 表現出來就顯得膽子小, 放不開手腳, 面對進攻性比較強的孩子, 心裡很懼怕, 被欺負也不敢反抗。

親子建議:

1、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小朋友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 我就不客氣了”等等。 孩子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

Advertisiment
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 他一定會收斂一些。

2、其次, 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孩子社交地位的策略。 孩子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因此, 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