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招幫孩子度過“非常時期”

放學路上, 有個家長問我:“我女兒以前聰明乖巧, 一天到晚總和父母有說不完的話。 可自從上了初中以後, 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和我們說的話少得可憐。 回家以後就在自己的臥室裡鼓搗著什麼。 責問她, 她還跟我們翻臉, 說我們不懂她的心, 她還把我們的關心說成多此一舉, 整天待我們像仇家一般, 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 十三四歲的年齡, 正是青少年成長發展階段的一個“非常時期”, 是孩子心理成長發育的一個必經過程, 心理學家將孩子這個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所特有的表現稱之為“仇親期”,

Advertisiment
也叫“危險期”。 在這期間, 作為家長, 既不可放任不管, 也不能管得過死, 而應掌握策略, 善加引導。

第一, 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應該認識到孩子並非有意與家長作對, 而是他們為了體現自己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識。 家長對孩子所出現的對抗應該不氣不惱, 保持冷靜, 避免做出過分的反應。

第二, 不妨給他“逞能”的機會。

主動給孩子營造體現自我意識的機會和氛圍, 尊重孩子的獨立願望, 尊重他們與同齡夥伴之間的友誼。 孩子做事, 要放手讓他們去做, 即便他們做錯了, 也不可粗暴地指責, 而應該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孩子早日走向自信和成熟。 對需要干預的事應採取寬容、理解、接納的態度與他們溝通和交流,

Advertisiment
避免誘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第三, 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愛護孩子。

家長要瞭解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心理, 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 指導、説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 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第四, 換位思考, 做孩子的“知音”。

家長既然知道孩子有話不願意和自己交流, 那你就不妨童心再現, 主動看孩子願意看的電視節目, 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與他分析交流, 讓孩子有一種發現“知音”的感覺, 那就隨時能捕捉到孩子的心理活動。

第五, 尊重孩子, 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孩子的日記、信件或者電話一定不要偷聽和偷看, 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向你表達他獨特的見解時, 要耐心聽完, 再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要一味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而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 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總之, 家長應從心理上和行動上採取積極的態度, 讓孩子們記住:父母是永遠愛你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