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階段怎樣給孩子補鈣

現代的家長很重視給寶寶補鈣的重要性, 但卻存在著諸多誤區, 一些年輕媽媽在如何為小寶寶補鈣的問題上, 總認為寧濫勿缺, 其實過量補鈣、重複補鈣、大量服用維生素D這些做法不僅影響孩子胃口, 就連才幾個月大的寶寶也會患上便秘。 那麼, 怎樣知道你的寶寶是否需要補鈣呢?

每個寶寶在不同階段對鈣的需求不同

0~3歲的小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 鈣的需要量較多, 小於6個月的小寶寶每日所需攝入的鈣為300毫克, 6個月到1歲的寶寶需要400毫克, 1~3歲的孩子需要600毫克。 寶寶雖然對鈣的需求量大,

Advertisiment
但是由於身體各種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 消化能力較低, 所以媽媽們最好不要過多地給小寶寶服用強化製劑。

缺鈣寶寶的症狀

如果寶寶在以下項目中占了2~3項以上, 說明寶寶可能缺鈣, 爸爸媽媽需要帶寶寶去醫院, 明確寶寶是否患了佝僂病, 以便及時治療。

出汗:缺少維生素D會使寶寶出現與室溫、季節無關的多汗, 出汗又多在夜間入睡後的後半夜, 多為頭部出汗。 寶寶因汗多而頭癢, 躺著時喜歡磨頭止癢, 時間久了, 後腦勺處的頭髮被磨光了, 就形成枕禿圈。

精神煩躁:寶寶煩躁磨人、不聽話、愛哭鬧、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不如以往活潑、脾氣怪等。

睡眠不安:寶寶不易入睡, 易驚醒、夜驚、早醒, 醒後哭鬧難止。

出牙晚:正常寶寶4~8個月開始出牙,

Advertisiment
而有的“缺鈣”寶寶到1歲半時仍未出牙。

前囟門閉合晚:正常寶寶1歲半前囟門閉合, “缺鈣”寶寶則前囟門寬大, 閉合延遲。

其他骨骼異常表現:方顱;肋緣外翻;胸部肋骨上有像算盤珠子一樣的隆起, 醫學上稱作“肋骨串珠”;胸骨前凸或下緣內陷, 醫學上稱作“雞胸”和“漏斗胸”;當寶寶站立或行走時, 由於骨頭較軟, 身體的重力使寶寶的兩腿向內或向外彎曲, 就是所謂的“X”形腿或“O”形腿。

免疫功能差:寶寶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等疾病。

關於補鈣的幾個知識點

哺乳的媽媽要補鈣

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高, 鈣、磷比例適宜, 利於腸道吸收、利用率高。 母親服用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 並做適當的戶外活動, 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

Advertisiment
促使體內合成維生素D, 可使乳汁中的維生素D含量增多, 對預防寶寶佝僂病起重要的作用。

補鈣的同時應補鋅、鐵

寶寶在補鈣的同時應補鋅、補鐵。 因為, 鈣能抑制鋅和鐵的吸收, 缺鋅、缺鐵都可降低機體免疫能力, 造成寶寶多病, 而患病又影響鋅和鈣的攝入和吸收, 形成惡性循環, 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鈣片中維生素D含量不是越高越好

鈣片中維生素D含量並非多了就好。 有些家長知道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便經常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 事實上, 維生素D並不是營養品, 過量服用後, 會引起食欲下降、噁心和消瘦等症狀, 而患血鈣和尿鈣的概率也會增高, 腎、腦、心和肺等臟器還有可能異常鈣化。

陽光和運動也能夠補鈣

Advertisiment

曬太陽和戶外運動是最好的天然鈣製劑, 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陽光是最適合孩子的。

不可以把鈣片碾碎後混在牛奶或食物裡喂寶寶

把鈣片碾碎後混在牛奶或食物裡喂寶寶是很不妥的做法。 在一般情況下, 混在食物中的鈣片只能吸收20%, 其餘的經過消化後會排出體外。 如果餵奶同時喂鈣片, 奶和鈣很容易相結合形成凝塊, 不僅鈣不易被吸收, 乳汁也不容易被消化。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 在餵奶後1~2小時, 胃內食物大部分被排空後再給孩子喂鈣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