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年齡的孩子怕什麼

害怕或恐懼是一個人的本能, 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近年, 國外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 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 作為父母, 瞭解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因為它可以指導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促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生長發育。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恐懼

兒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懼, 一般情況都較輕微, 並有年齡特點, 也是暫的。 有些恐懼, 會隨著兒童正常發育過程消失。 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不同害怕的物件, 某個年齡段存在的恐懼特定內容以及恐懼強度,

Advertisiment
取決於每個兒童的學習和體驗的歷程。 隨著他們認各水準的提高, 經驗的積累, 兒童會有更多的經驗來判斷新環境是否具有新廳性或威脅性, 對這些環境的反應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1~6個月

嬰兒在早期, 聽覺是較為敏感的。 因此, 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 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兒哭泣時, 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 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

6~9個月

在嬰兒期, 對於新奇刺激, 特別是陌生人, 產生的反應取決於多種情境因素。 比如, 嬰兒所熟悉的人在場還是不在場, 與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 所在的環境是否熟悉, 以往與陌生人接觸的經歷, 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反應方式(嬰兒能否爬到媽媽或的人那兒去)及嬰兒個性特徵,

Advertisiment
陌生人的特徵, 陌生人接近嬰兒的方式等等。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 在某個環境, 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 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 因此, 在這一時期, 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 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 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 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 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 因為嬰兒在這時已經對高度產生感知。 到了九個月, 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 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 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

Advertisiment
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 不過, 隨著嬰兒年齡地增長, 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 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 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 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 取決於許多因素, 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 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 認知水準, 性格特點, 母親與孩子關係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 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 與監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 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 環境是否熟悉, 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 通常, 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 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 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 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Advertisiment

由此可見, 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為重要。 同時, 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 比如, 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 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 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 讓孩子心理有底。

2歲以後

在進入第二年後, 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 對於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 讓位於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求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 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 一般來說, 這些恐懼在四歲時達到高峰, 並且在四到六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峰, 此後高峰開始下降。

6~12歲

在6~12歲期間, 恐懼大多與學校, 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 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

Advertisiment
對於損傷, 自然時間 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 在這個時期, 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 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 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 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 也會對父母關注。 他們害怕父母死亡, 那樣, 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 因此, 讓孩子擁有一起受保護的感覺, 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 這種感覺, 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 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

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恐懼

在對兒童的恐懼進行分類和診斷時, 必須考試兒童所處的發育階段和行為的嚴重性。 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現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於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境產生極端,持久及適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歷或創作後,才會產生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如在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為恐怖症。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這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以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麼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

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現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於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境產生極端,持久及適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歷或創作後,才會產生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如在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為恐怖症。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這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以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麼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