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B為何有“暴力行為”

似是而非的“暴力行為
有時候, 寶寶的一些看似“暴力”的行為, 實際上只是一種“假像”, 是寶貝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 以及發展階段的限制。
假像一:不會使用正確的肢體動作
鏡頭:午飯時間, 小朋友都坐在桌子邊上等著用餐, 樂樂突然用力摟過身邊小米的脖子, 緊緊地把他的頭靠在自己胸前。 不知所措的小米嚇得大聲哭起來, 樂樂有點困惑了, 於是又用力把小米從胸前推開, 小米被他這麼一折騰, 哭得更厲害了。 樂樂看著小米, 眼神茫然又不知所措。
解讀:2~3歲的寶寶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
Advertisiment
因此人們常說:寶寶打人, 沒輕沒重。 樂樂對同伴的“暴力行為”似乎毫無來由, 其實他只是想向小米表示一種喜愛的心情, 可是他過於激烈的動作, 讓陽陽產生了誤解和害怕。
怎麼幫孩子:
父母注意正確示範: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 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 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 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 媽媽覺得好痛。 ”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 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 ”久而久之, 寶寶就會懂得如何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與小朋友交往了。
堅持一貫原則:你要盡可能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暴力行為”。
Advertisiment
你用同樣的方法, 能建立一套被孩子認識和接受的規則。 最終他會明白, 只要自己做錯了事, 就得付出代價——這是他學習控制自己行為的第一步。 即使孩子是在公共場合做了讓你尷尬的事情, 你也要堅持這些規則。 大多數家長都會理解你的處境, 畢竟大家都經歷過這種情況。 但如果有人對你側目而視, 或者說“你怎麼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之類的話, 不要過多理會, 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
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 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此種行為的不滿, 從而使其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否定情緒。 比如, 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
Advertisiment
告訴孩子這樣的表現及其危害, 使孩子意識到這樣是不受歡迎的。 更為重要的是, 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 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決心, 從而減少孩子的“暴力”行為。
代幣法:這種方法對孩子也很有吸引力。 如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好, 不罵人就發一個三角形, 不打人就發一個圓形, 幾個三角形或幾個圓形可以換一個五角星, 累積到一定的五角星, 就能換一個小獎品, 如一個心儀已久的玩具、一次出遊的機會……讓孩子慢慢改掉打人等不恰當的行為。
假像二:不能有效地使用語言溝通
鏡頭:老師帶小朋友到遊戲室玩。 牧牧看中了一個小汽車, 剛要去拿, 被妞妞搶先拿到了,
Advertisiment
牧牧走上上去一把奪了過來。 看到有許多小朋友在騎車, 牧牧也感到十分新奇, 躍躍欲試。 環顧一下四周, 沒有空閒的小車了, 於是牧牧跟在一個小男孩車子後面跑了一會兒, 小男孩停下車好奇地打量他, 牧牧站住也看看他, 突然伸出手, 一把把他推下車自己騎了上去。 小男孩哭著從地上爬起來, 用腳踢牧牧。
解讀:牧牧的語言發展相對來說比較遲緩, 據他媽媽說, 牧牧幾個月前才剛剛開口說話。 當自己有需求時, 牧牧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 只好直接付諸於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妞妞拿了他看中的小汽車, 他不會用語言來解釋他也想玩, 於是上前一把奪了過來;看到別的孩子在騎車,
Advertisiment
他也無法用語言表述自己的願望, 只好一把把別的孩子拉下來, 語言能力的不足導致了孩子“直接動手”。
怎麼幫孩子:
鍛煉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整天與寶寶在一起, 對寶寶的需求最為敏感, 在他沒有語言表述之前就能對他的願望有所瞭解並予以滿足。 可是當寶寶進入幼稚園後, 他與同伴交往更多地要依賴於語言。 2~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 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減少由此造成的“暴力”行為。 同時, 由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依賴肢體語言來與同伴交往, 父母也要強化孩子習得正確的肢體語言。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的行為毀壞了別人的東西或弄得一團糟, 他就應該幫忙整理好。如可以讓他把打壞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氣時扔得到處都是的積木、物品等。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懲罰,要讓他知道這是暴力行為帶來的必然後果,任何人弄壞東西都得這麼辦。你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誤要說“對不起”,要為錯誤付出代價。孩子起初也許不情願,但最終他會明白這個道理的。
轉移注意:這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很容易出現暴力行為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等以轉移其注意。這些活動需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他會很快忘記剛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進行的活動上來。
強化法:作為強化物,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給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成為正負強化物來強化他們的行為。比如孩子對別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讚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別人,家長則設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後則再消除不愉快的體驗。這裡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可以幫孩子逐漸建立規範的行為。
假像三:還不到與人分享的階段
鏡頭:小朋友們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遊戲,有的在開汽車,有的正在搭積木。奇奇手裡正拿著一輛小汽車,他一個人玩了一會兒,看到另一個小朋友手裡的車也很棒,就一把奪了過來。老師走過來勸說:“不可以,每個小朋友玩一輛小汽車。”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車,轉過身去,他又從臨桌的小女孩手裡搶過積木。
解讀: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小朋友玩時,寶寶常常會搶別人的東西,不能滿足時,寶寶甚至會抓咬別人。 此時的孩子,還不明白什麼是“分享”,既然沒有分享的意識,自然就不會出現分享的行為了。
奇奇是家裡的“小太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他轉,他從小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也缺乏分享意識。到了幼稚園後,他對幼稚園裡的玩具表現出極強的佔有欲,不讓別的小朋友玩,於是就出現了頻繁的搶奪行為。
怎麼幫孩子:
培養分享意識: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並在家庭中利用、創設機會讓寶寶發展分享行為:如在餐桌上,讓寶寶為家人分食物;在社區的草坪上,帶上寶寶的玩具讓他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展,寶寶的不當行為會越來越少。
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不要只在孩子犯錯時,才注意他,同時,要儘量關注他表現好的時候。如孩子把秋千讓給另一個一直等在旁邊的孩子,這時要告訴孩子你為他感到驕傲。讓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決衝突,比把別人推得老遠更讓人高興,帶來的結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臥室裡貼一個特別的日曆,當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時,就給他貼上一張彩色貼畫,作為獎勵。
迅速做出反應:當你看到孩子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時,儘量立刻做出反應。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時,立刻讓他知道。可以把他帶走,暫時隔離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三四分鐘就夠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聯繫起來,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無論你有多生氣,儘量不要對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說他是個壞孩子。因為這只會教他在生氣的時候動口或動手去攻擊別人,而不能讓他改正自己的行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鎮靜地把孩子拉開,給他樹立一個好榜樣。
及時和孩子談談:等孩子冷靜下來,你要心平氣和地跟他說說剛才發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靜但還沒忘記整件事之前,就及時和他談談,理想的時間是在事情發生後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告訴孩子有時候生氣是很自然的,但不應該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訴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來發洩憤怒:找個球踢、用拳頭打枕頭、找大人調解。
不良因素讓孩子“暴力”
孩子的暴力行為並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後天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密切相關。
因素一:不良家庭環境及不當教育方式的影響
鏡頭:文文追著小汽車在家跑來跑去,邊跑還邊學著小汽車“嘟嘟”地大叫,正在寫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靜一點”,但都被文文當耳邊風,爸爸生氣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兩下說:“叫你不聽話。”
解讀:父親平時忙於工作,疏于對孩子的教導,孩子聽話時就百般慣寵,一旦孩子犯錯誤了就拳打腳踢,在這種“溺愛加暴力”的家庭影響下,孩子耳濡目染,在處理和同伴的關係時,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腳踢或大喊大嚷。這不是孩子天生愛“暴力”,而是在學習處理人際關係時,他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經驗是負向的。“絕對權威,高壓統治”和“過渡溺愛保護”類型的家庭都容易導致兒童“暴力”行為的產生。
怎樣做:
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不要對孩子採用恐嚇、打罵的方式,這很容易讓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長不正確的行為。有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時,往往先大聲訓訴,接著就是一頓痛打,從來不和顏悅色地與孩子講道理,這不但難以讓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確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當然,是“壞榜樣”還是“好榜樣”,就取決於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縱容:父母的溺愛與縱容也會培養或間接鼓勵孩子的暴力行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負了時說:“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時的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傳授攻擊性行為,是在教孩子錯誤的處理方法。
不幫孩子推卸責任:在生活中有一種家長,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長的趕緊把他扶起來,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說:“臭地板,壞地板,讓寶寶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長就打打桌子說:“桌子不好,碰到寶寶了。”總之,什麼都是其他人的錯,孩子自身是沒有責任的,什麼事都怪別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產生了一種不良影響,什麼都是人家不好,沒有自己不對的,碰到一點事就怪別人,攻擊別人。
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和諧正向的親子關係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寬鬆適宜的心理、物理環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反之,則會通過強化加劇孩子的攻擊行為表現。
父母的溫情:父母對孩子的溫情、適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應等能夠促進孩子行為的健康發展。如父母婚姻關係好、家庭氛圍融洽,對孩子採用較為一致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敏感度高、積極教養行為較多,孩子的行為也會比較健康。反之,則孩子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就較多。
因素二:電視等傳媒的負面影響
鏡頭:曉黎和悅悅在樓下玩遊戲,兩個人一個人當灰太狼一個人當懶羊羊,你追我趕的玩得可開心了。玩著玩著,只見曉黎大叫一聲:“懶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後使勁把悅悅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悅悅,痛的大哭起來。
解讀:伴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孩子與這些傳媒的接觸越來越多。有些家長在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不加任何指導和選擇。電視中的暴力場面,無疑給幼兒提供了樣板,尤其是一些電遊中的暴力動作遊戲,更具有負面影響。孩子的特點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後學會了“暴力”行為。由於年齡的關係,他們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同伴的一些不良行為,也會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樣做:
做好篩檢程式:看起來似乎天真無邪的動畫片和其他所謂的兒童節目裡其實經常充斥著叫喊、威脅、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儘量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監督孩子所看的節目內容。如果電視節目裡出現了你認為不好的內容,要和孩子談一談:“你看見那個孩子了嗎?他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把朋友推開,那樣是不對的,是不是?”及時給孩子指出不對的地方。對孩子所看的電視節目和影像作品,要進行嚴格的把關過濾,讓孩子遠離不好的內容。
活動多樣化:孩子本來就不宜多看電視,因此,家長可準備多樣的活動,讓孩子自願離開電視。如帶著孩子進行一些有趣又輕鬆的親子遊戲,或者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務時讓孩子當個“小幫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將孩子從電視機前吸引過來。
儘量少帶孩子看電視:有些家長自己愛看電視,也喜歡帶著寶寶一起看,覺得在自己娛樂的同時也照顧了孩子。實際上,大部分的節目都是不適合孩子觀看的,裡面會有許多攻擊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鏡頭,會讓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認為,成人世界就是這樣的,這些行為是正確的。
六種方法巧應對
美國心理學家傑拉德?派特森觀察了一些由於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培養了攻擊性兒童的家庭內部相互作用特徵,據此提出了一套家庭教育原則。這套原則的要點是:
★不要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讓步;
★孩子反抗時,不要讓自己的高壓方式升級;
★用一種冷處理的方式來對付孩子的暴力行為——孩子關在他們的房間裡,讓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監控孩子表現不好的行為,建立一套分數體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數、獎勵或某些特許;表現不好,就得不到這些獎勵。家長可以和孩子制定行為規則,讓孩子參與規則的討論;
★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派特森進行了幾年的追蹤,他發現,當家長採用了這一原則之後,兒童的偏常行為大大減少。
(兼職編輯:李穎怡) 延伸閱讀: 溺愛孩子讓父母威信掃地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暑假孩子看電視過多的危害 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杜絕溺愛,別給孩子吃慢性毒藥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他就應該幫忙整理好。如可以讓他把打壞的玩具粘好,或整理好自己生氣時扔得到處都是的積木、物品等。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懲罰,要讓他知道這是暴力行為帶來的必然後果,任何人弄壞東西都得這麼辦。你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犯了錯誤要說“對不起”,要為錯誤付出代價。孩子起初也許不情願,但最終他會明白這個道理的。
轉移注意:這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很容易出現暴力行為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等以轉移其注意。這些活動需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他會很快忘記剛才的事情,把精力集中到眼前進行的活動上來。
強化法:作為強化物,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給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成為正負強化物來強化他們的行為。比如孩子對別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讚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別人,家長則設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後則再消除不愉快的體驗。這裡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可以幫孩子逐漸建立規範的行為。
假像三:還不到與人分享的階段
鏡頭:小朋友們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遊戲,有的在開汽車,有的正在搭積木。奇奇手裡正拿著一輛小汽車,他一個人玩了一會兒,看到另一個小朋友手裡的車也很棒,就一把奪了過來。老師走過來勸說:“不可以,每個小朋友玩一輛小汽車。”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車,轉過身去,他又從臨桌的小女孩手裡搶過積木。
解讀: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小朋友玩時,寶寶常常會搶別人的東西,不能滿足時,寶寶甚至會抓咬別人。 此時的孩子,還不明白什麼是“分享”,既然沒有分享的意識,自然就不會出現分享的行為了。
奇奇是家裡的“小太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他轉,他從小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也缺乏分享意識。到了幼稚園後,他對幼稚園裡的玩具表現出極強的佔有欲,不讓別的小朋友玩,於是就出現了頻繁的搶奪行為。
怎麼幫孩子:
培養分享意識: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並在家庭中利用、創設機會讓寶寶發展分享行為:如在餐桌上,讓寶寶為家人分食物;在社區的草坪上,帶上寶寶的玩具讓他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展,寶寶的不當行為會越來越少。
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不要只在孩子犯錯時,才注意他,同時,要儘量關注他表現好的時候。如孩子把秋千讓給另一個一直等在旁邊的孩子,這時要告訴孩子你為他感到驕傲。讓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決衝突,比把別人推得老遠更讓人高興,帶來的結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臥室裡貼一個特別的日曆,當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時,就給他貼上一張彩色貼畫,作為獎勵。
迅速做出反應:當你看到孩子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時,儘量立刻做出反應。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時,立刻讓他知道。可以把他帶走,暫時隔離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三四分鐘就夠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聯繫起來,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無論你有多生氣,儘量不要對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說他是個壞孩子。因為這只會教他在生氣的時候動口或動手去攻擊別人,而不能讓他改正自己的行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鎮靜地把孩子拉開,給他樹立一個好榜樣。
及時和孩子談談:等孩子冷靜下來,你要心平氣和地跟他說說剛才發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靜但還沒忘記整件事之前,就及時和他談談,理想的時間是在事情發生後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告訴孩子有時候生氣是很自然的,但不應該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訴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來發洩憤怒:找個球踢、用拳頭打枕頭、找大人調解。
不良因素讓孩子“暴力”
孩子的暴力行為並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後天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密切相關。
因素一:不良家庭環境及不當教育方式的影響
鏡頭:文文追著小汽車在家跑來跑去,邊跑還邊學著小汽車“嘟嘟”地大叫,正在寫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靜一點”,但都被文文當耳邊風,爸爸生氣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兩下說:“叫你不聽話。”
解讀:父親平時忙於工作,疏于對孩子的教導,孩子聽話時就百般慣寵,一旦孩子犯錯誤了就拳打腳踢,在這種“溺愛加暴力”的家庭影響下,孩子耳濡目染,在處理和同伴的關係時,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腳踢或大喊大嚷。這不是孩子天生愛“暴力”,而是在學習處理人際關係時,他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經驗是負向的。“絕對權威,高壓統治”和“過渡溺愛保護”類型的家庭都容易導致兒童“暴力”行為的產生。
怎樣做:
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不要對孩子採用恐嚇、打罵的方式,這很容易讓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長不正確的行為。有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時,往往先大聲訓訴,接著就是一頓痛打,從來不和顏悅色地與孩子講道理,這不但難以讓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確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當然,是“壞榜樣”還是“好榜樣”,就取決於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縱容:父母的溺愛與縱容也會培養或間接鼓勵孩子的暴力行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負了時說:“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時的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傳授攻擊性行為,是在教孩子錯誤的處理方法。
不幫孩子推卸責任:在生活中有一種家長,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長的趕緊把他扶起來,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說:“臭地板,壞地板,讓寶寶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長就打打桌子說:“桌子不好,碰到寶寶了。”總之,什麼都是其他人的錯,孩子自身是沒有責任的,什麼事都怪別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產生了一種不良影響,什麼都是人家不好,沒有自己不對的,碰到一點事就怪別人,攻擊別人。
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和諧正向的親子關係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寬鬆適宜的心理、物理環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反之,則會通過強化加劇孩子的攻擊行為表現。
父母的溫情:父母對孩子的溫情、適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應等能夠促進孩子行為的健康發展。如父母婚姻關係好、家庭氛圍融洽,對孩子採用較為一致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敏感度高、積極教養行為較多,孩子的行為也會比較健康。反之,則孩子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就較多。
因素二:電視等傳媒的負面影響
鏡頭:曉黎和悅悅在樓下玩遊戲,兩個人一個人當灰太狼一個人當懶羊羊,你追我趕的玩得可開心了。玩著玩著,只見曉黎大叫一聲:“懶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後使勁把悅悅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悅悅,痛的大哭起來。
解讀:伴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孩子與這些傳媒的接觸越來越多。有些家長在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不加任何指導和選擇。電視中的暴力場面,無疑給幼兒提供了樣板,尤其是一些電遊中的暴力動作遊戲,更具有負面影響。孩子的特點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後學會了“暴力”行為。由於年齡的關係,他們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同伴的一些不良行為,也會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樣做:
做好篩檢程式:看起來似乎天真無邪的動畫片和其他所謂的兒童節目裡其實經常充斥著叫喊、威脅、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儘量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監督孩子所看的節目內容。如果電視節目裡出現了你認為不好的內容,要和孩子談一談:“你看見那個孩子了嗎?他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把朋友推開,那樣是不對的,是不是?”及時給孩子指出不對的地方。對孩子所看的電視節目和影像作品,要進行嚴格的把關過濾,讓孩子遠離不好的內容。
活動多樣化:孩子本來就不宜多看電視,因此,家長可準備多樣的活動,讓孩子自願離開電視。如帶著孩子進行一些有趣又輕鬆的親子遊戲,或者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務時讓孩子當個“小幫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將孩子從電視機前吸引過來。
儘量少帶孩子看電視:有些家長自己愛看電視,也喜歡帶著寶寶一起看,覺得在自己娛樂的同時也照顧了孩子。實際上,大部分的節目都是不適合孩子觀看的,裡面會有許多攻擊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鏡頭,會讓沒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認為,成人世界就是這樣的,這些行為是正確的。
六種方法巧應對
美國心理學家傑拉德?派特森觀察了一些由於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培養了攻擊性兒童的家庭內部相互作用特徵,據此提出了一套家庭教育原則。這套原則的要點是:
★不要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讓步;
★孩子反抗時,不要讓自己的高壓方式升級;
★用一種冷處理的方式來對付孩子的暴力行為——孩子關在他們的房間裡,讓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監控孩子表現不好的行為,建立一套分數體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數、獎勵或某些特許;表現不好,就得不到這些獎勵。家長可以和孩子制定行為規則,讓孩子參與規則的討論;
★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派特森進行了幾年的追蹤,他發現,當家長採用了這一原則之後,兒童的偏常行為大大減少。
(兼職編輯:李穎怡) 延伸閱讀: 溺愛孩子讓父母威信掃地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暑假孩子看電視過多的危害 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杜絕溺愛,別給孩子吃慢性毒藥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