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種教育方式,將孩子養成優柔寡斷的人!

一位媽媽的回饋, 兒子讀初中了, 一直很聽話, 這讓她欣慰, 可有一點很讓人發愁, 就是孩子似乎很沒有主見, 做事愛猶豫。 就為這個, 孩子沒少挨他爸爸數落。

優柔寡斷的確是個問題, 它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未來做事的效率, 也會帶來很多邊界不清的問題, 造成人際關係的困擾。

不過, 這個問題一方面跟先天氣質類型有關, 另一方面也跟教養密切相關。 今天的文章, 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回到本文開頭那個案例, 通過瞭解我們發現, 這其實是很典型的一種錯誤教養方式。

這個男孩的父親很嚴厲, 基本是這個家庭中的獨裁分子。

Advertisiment
他求孩子無條件聽話, 但是, 孩子一直溫順下去, 他又覺得不滿意, 希望孩子再膽大些, 有決斷一些。

這兩種要求同時加諸于孩子身上, 其實是相互矛盾的。 我們不可能在一直打壓孩子個人意志、鮮少給孩子提供決斷機會的環境下, 養出一個果斷的、乾脆俐落的孩子。

如果你也會擔心孩子將來缺少主見, 那麼請讀一讀下面這些誤區。 不要當孩子表現出越來越優柔寡斷的時候, 才突然發現, 原來是自己把孩子養成了這樣。

誤區一:事事替孩子做主

相當一部分父母習慣于事事為孩子做決定。 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自知, 只是在要求孩子做事時, 往往喜歡使用命令句式, 比如"你必須這樣做"、"你該去幹……了。

Advertisiment
"

還有很多父母往往是無意識的, 或者通常是出於"好心"地要去幫助、過多地干涉乃至代替孩子的事情。 沒有獨自面對、處理問題的經驗, 尤其是自己獨立思考並作判斷的成功經驗, 真遇事需要他們自己拿主意的時候, 孩子難免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父母不妨換一種表達方式, 在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時, 多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 比如:"你覺得這件事可以怎樣做呢?""你是要先做這個還是那個?"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也會引發孩子獨立思考, 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還比如, 帶孩子出門購物前, 可以跟孩子約定好買一件他想要的東西;週末去公園玩, 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走哪條路線等。

Advertisiment

簡言之,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 育兒過程也是一樣。 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 父母可以儘量讓孩子自己去體味和發揮, 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想怎麼做?

誤區二:事事讓孩子做主

上面說的是事事不讓孩子做主的父母。 同樣地, 物極必反。 無原則地事事都讓孩子做主, 父母沒有必要的引導和支持, 也極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優柔寡斷。

原因在於, 孩子的腦功能發育有限, 思維能力有限, 複雜的問題, 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恰當的判斷和選擇。 反復把孩子獨自丟到問題面前, 反而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因為害怕再次體驗到那種無助感, 而遲遲不敢做決定, 因此變得優柔寡斷。

Advertisiment

所以, 我的建議是, 常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是對的, 但要根據情況而定。 當孩子還不能夠理智地進行選擇時, 媽媽給孩子過多的選擇機會就是錯誤的。 孩子都希望兩全其美, 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滿足。

媽媽給孩子選擇權時, 要考慮孩子的思維和情志發展, 要在孩子具有分析判斷的能力後, 再逐漸升級"做主"的難度。 比如, 可以多用"你希望選擇A還是B?"而不是問"你希望選擇什麼?"

對於低齡寶寶, 你可以讓他選擇是要紅色氣球還是黃色氣球;大一點的孩子, 可以讓他選擇是要買玩具還是去遊樂場;更大一些的孩子, 可以讓他選擇是要學習音樂還是繪畫……問題逐步升級, 符合孩子的心智成熟度才好。

誤區三: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既不能事事替孩子做決定,

Advertisiment
也不能萬事完全任由孩子自己做主, 那麼日常教養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要緊的是一切以呵護孩子的自信為前提。

育兒作家娜奧米·阿爾多特告訴我們:"真正的自信得益於'我能行'的信念。 當孩子還是繈褓中的嬰兒時, 父母就務必時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 否則不要隨便幫助他。 "

為了做到這一點, 父母需要保持對孩子的關注, 看得到孩子情緒上的變化, 多與孩子保持溝通。 孩子遇到困難不願意表達, 就通過詢問的方式瞭解。 同時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 引導、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才會越來越堅信"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

除了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去做分內的事, 還要讓孩子適當幫我們做些事。其實,請孩子幫忙非常容易,因為孩子個個都是巴不得為我們效勞的熱心腸,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他們從不把提供幫助當成負擔,而是當成樂趣,當成遊戲。父母可趁此讓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培養責任心、建立自信。

當孩子要刷碗時,不要把他推開;當孩子要掃地時,不要奪走他手裡的笤帚;當孩子要拎起一個口袋時,不要拒絕遞給他……總之,我們要學會忍心、放心、開心地接受孩子的幫助,這樣才更有助於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實現和自信心的確立。

誤區四:對孩子要求過高,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

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在表達意見時,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但是無論這意見多麼幼稚和錯誤,父母也不要給予批評、指責等負面評價。如果孩子總遭受這種挫敗,就會不願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並終止此種嘗試。

尤其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對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贊許少,批評多。

有的爸爸媽媽還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孩子就會產生越來越深的挫敗感,失去自信,他們害怕做錯事情後被父母批評,卻又不知怎樣才能做好,因而變得優柔寡斷,無法做主。

誤區五:亂給孩子貼"標籤",模仿/順從不總等於沒主見

像我本文開頭說的,有些孩子看起來缺少主見,這跟他們本身的性格特點有關。有些孩子本身就很隨和,願意聽從和服從他人的決定。這種順從本身,就是他們做出的選擇,是他們的主見。

這種個性未必不好。只是一旦當父母的有了對比,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很有想法的樣子,就容易擔心自己孩子沒主見,將來會"吃大虧"。

當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這種個性不好",孩子很可能由於你給他貼上了這個"不好"的標籤,而產生一種深深的自卑感與缺陷感,而失去自信,結果是愈發內向和沒主見了。

父母需要知道一點:孩子就是在模仿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起來的,這是積累經驗的一種途徑和過程。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如此。

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同時避免前述的諸多教養誤區,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儘量不干涉孩子的人際交往方式就好,孩子就會在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誤區六:不給孩子"猶豫"的時間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了決定,並不是他們沒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才導致猶豫不決。當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父母如果不耐煩地一直催促,或者乾脆替孩子做決定,很容易打擊孩子自主的積極性。

給孩子充分的考慮時間,相信孩子能做出決定,父母的信心將會轉化為孩子的自信。

誤區七:父母自己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

一直說"身教勝於言傳",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個容易優柔寡斷的人,那麼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要表現出果斷,用自己的果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樹立角色榜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和褒獎孩子的果斷精神和行為。

Tips:多聽少說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說,人與人之間談話的時候,要留80%的時候傾聽,剩下20%的時間,帶著啟發對方的問題來說。所以在於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說教,更容易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做出決斷。

還要讓孩子適當幫我們做些事。其實,請孩子幫忙非常容易,因為孩子個個都是巴不得為我們效勞的熱心腸,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他們從不把提供幫助當成負擔,而是當成樂趣,當成遊戲。父母可趁此讓孩子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培養責任心、建立自信。

當孩子要刷碗時,不要把他推開;當孩子要掃地時,不要奪走他手裡的笤帚;當孩子要拎起一個口袋時,不要拒絕遞給他……總之,我們要學會忍心、放心、開心地接受孩子的幫助,這樣才更有助於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實現和自信心的確立。

誤區四:對孩子要求過高,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

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在表達意見時,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但是無論這意見多麼幼稚和錯誤,父母也不要給予批評、指責等負面評價。如果孩子總遭受這種挫敗,就會不願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並終止此種嘗試。

尤其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對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贊許少,批評多。

有的爸爸媽媽還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孩子就會產生越來越深的挫敗感,失去自信,他們害怕做錯事情後被父母批評,卻又不知怎樣才能做好,因而變得優柔寡斷,無法做主。

誤區五:亂給孩子貼"標籤",模仿/順從不總等於沒主見

像我本文開頭說的,有些孩子看起來缺少主見,這跟他們本身的性格特點有關。有些孩子本身就很隨和,願意聽從和服從他人的決定。這種順從本身,就是他們做出的選擇,是他們的主見。

這種個性未必不好。只是一旦當父母的有了對比,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很有想法的樣子,就容易擔心自己孩子沒主見,將來會"吃大虧"。

當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這種個性不好",孩子很可能由於你給他貼上了這個"不好"的標籤,而產生一種深深的自卑感與缺陷感,而失去自信,結果是愈發內向和沒主見了。

父母需要知道一點:孩子就是在模仿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起來的,這是積累經驗的一種途徑和過程。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如此。

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同時避免前述的諸多教養誤區,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儘量不干涉孩子的人際交往方式就好,孩子就會在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誤區六:不給孩子"猶豫"的時間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了決定,並不是他們沒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才導致猶豫不決。當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父母如果不耐煩地一直催促,或者乾脆替孩子做決定,很容易打擊孩子自主的積極性。

給孩子充分的考慮時間,相信孩子能做出決定,父母的信心將會轉化為孩子的自信。

誤區七:父母自己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

一直說"身教勝於言傳",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個容易優柔寡斷的人,那麼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要表現出果斷,用自己的果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樹立角色榜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和褒獎孩子的果斷精神和行為。

Tips:多聽少說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說,人與人之間談話的時候,要留80%的時候傾聽,剩下20%的時間,帶著啟發對方的問題來說。所以在於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說教,更容易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做出決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