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順著氣質教養,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

身為著作者的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幼稚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也曾請教過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徐澄清, 得知是徐澄清醫師和洪奇昌醫師在經過國外的Chess、Thomas與Carey等醫師同意後, 所共同想出來, 決定將英文的Temperament譯為氣質。 之後數十年, 大部分提到相關主題的研究或文章等, 多以「氣質」呈現之。

氣質的定義

與一般稱讚他人「氣質很好」的意思完全不同, 這裡的氣質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內外在的個別差異」, 沒有好或不好、與智慧毫無關係, 卻對未來影響深遠。

天生的個人特質

王珮玲教授進一步表示, 「氣質」天生如此,

Advertisiment
並具備相當程度生理基礎;她認為, 最早從子宮內精子和卵子結合的剎那間, 就已經塑造出這個人獨有的身心特質;若用更淺顯的語詞, 有時候, 還會以「性情」或「個性」來代稱氣質。

從小就可察覺

同父母所生的每個孩子, 其氣質並不相同;然而, 就算是同卵雙胞胎, 長相、動作幾乎一模一樣, 只要仔細觀察, 仍可發覺不同性情的微小差異。

王珮玲教授舉例, 每個新生兒的外表看起來差不多, 但若碰到肚子餓、尿布濕等狀況時, 呈現的反應就大不同:有的只是張著嘴、扭動身體, 有的會大哭, 有的則發出細細的聲音等等。 她表示, 這是孩子們天生下來的行為表現, 就是屬於他們的「氣質」。

Tips環境可能影響氣質表現

早期研究顯示, 若人體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

Advertisiment
將會傷害身體機能(如嬰幼兒生殖功能);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及研究團隊透過長達13年的世代追蹤(430位第三孕期孕婦的尿液檢體, 之後每隔三年訪視母子, 採集尿液、讓孩子填寫量表), 進行神經認知功能的評估。

王珮玲教授則協助評估氣質的面向。 後來發表結果, 除了發現塑化劑會降低兒童智商外, 也會導致孩童發生過敏症狀、攻擊等行為偏高、注意力降低, 連帶影響到氣質的外在表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