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餐桌上的教養,將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

有一天, 當你發現在餐桌前的孩子, 對著十幾號的客人, 爬上桌, 像飛輪一樣拼命轉動菜台, 什麼好吃就往自己嘴裡送, 有時還旁若無人、菜汁橫飛地大聲嚷嚷時……你, 會作何感想?

不久前, 朋友跟我談起的一件事。 他所在的單位招聘職員。 一位重點大學畢業的研究生, 筆試成績突出, 受邀參加公司高管在座的面試飯局。 席間, 該研究生侃侃而談、唾沫橫飛, 在他吃過後的桌子前, 全都沾滿了醬汁和菜屑。 這一幕讓人大失所望。 最終, 招聘部門告訴他, 他能力雖優秀, 但還是不能被錄用……

餐桌禮儀不好的人,

反映的不是個人習慣,

Advertisiment
而是父母的教育

教授過威廉王子正統英式皇家禮儀的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 一頓飯的功夫, 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 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 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 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上周, 參加親戚入宅酒席, 身旁坐著一對母子。 五六歲的孩子, 吃飯等不夠三道菜就亂跑。 等好吃的菜上來, 做媽的大聲招呼他回來。 當時, 我正拿筷子夾菜。 突然, 一隻手猛地架過來往下壓:“這是我的!”沒防備的我筷子瞬間落地, 菜汁濺到了一桌子的人。 可孩子的媽仍像沒事似的跟別人邊吃邊聊,

Advertisiment
仿佛一切和自己沒關係。

孩子不懂事, 大人也強不了多少。 宴席還未結束, 那位媽媽不知從哪裡變岀個袋子來, 把一盤盤菜往裡倒, 邊裝邊說:“吃飽了吧?這菜我要了!”一個三十幾歲人的“臉面”, 與幾歲小孩竟相差無幾。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父親和母親, 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成長, 父母如何, 孩子便如何。 平時, 看到那些帶著孩子在公共場合的餐桌上粗野、邋遢、蠻橫的父母, 我會好奇, 這樣的言傳身教, “延續”出的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等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又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沒好吃相的孩子,

讓人一眼就能看其教養上的破綻

平日, 家長最關心的是如何給孩子添加舌尖上營養,

Advertisiment
卻對孩子舌尖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餐桌上, 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 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裡夾的, 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對此, 家長卻見怪不該、習以為常。

一次跟團旅行, 有個七八歲的孩子每到一個餐館, 都要把點菜權先霸佔在手裡。 吃飯時, 他整個人癱軟地歪在椅子裡, 目不轉睛地玩著手裡的手機, 當媽的不時把菜一塊塊喂到孩子的嘴裡。 這個景象, 我久不能忘。 都說一個人的吃相最能反映其教養。 沒有家長會放棄給予孩子身體營養, 但一定會有人放棄對孩子舌尖上的教養。

或許你會以為, 有著“好萊塢十大最佳著裝名人”之稱的辣妹維多利亞對孩子穿衣尤為注重,

Advertisiment
然而, 相較于這點, 孩子的吃相更讓她挑剔。 在她看來, 一個孩子可以穿成各種風格, 不違背乾淨原則便可, 但沒有良好吃相的孩子, 一眼就能看出他教養上的破綻, 這讓她深感羞恥。

對於企業招聘來說, 得體的談吐、優雅的肢體語言從來都是一封長效的推薦信。 無論進入宴會廳, 還是坐在餐桌前, 你的肢體語言已經悄然在跟別人在進行交流了。

通過你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 你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 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 因此, 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 還意味著幫他矯正一種猥瑣、散漫的失敗者的壞習慣,

Advertisiment
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成功者習慣。

而養成這種用餐習慣, 這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這種教養的養成, 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

從吃相上看人格與人品, 才是核心

每每提到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教孩子懂得生活自理, 固然, 這是一種途徑, 但並非根本, 獨立人格培養的起點恰是飯桌。 試想, 一個人若是連生存最基本的飲食行為都無法自主、自理, 談何人格上的獨立?

從吃來看家庭的素養和孩子的教養, 還是外在, 從吃的品相和態度上看品格, 才絕對是核心。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說到, 自小他的父親就教他“看人品擇友”, 而判斷人品的途徑之一就是一雙筷子。飯桌上一個小細節,便可以看出拿筷子的人的心性和修為。

早年讀《太平廣記》,有篇章記載,一縣令帶孫子找大文學家鄭浣求學。鄭浣請爺孫吃飯。沒承想,那孩子一吃就露了真相——吃蒸餅時盡挖餡吃,把皮丟一地!鄭浣氣極而歎:品格如此,作何學問?煉好再來!第二天就要縣令把孫子帶回家。

凡事都重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求學路上的孩子也首先要有好的品格,才能在取得更好的成績。一個人擁有再高學歷、再多學問,但品格不好,不就正如文章開篇提及的那個研究生一樣嗎?徒有表面的光鮮,卻不受人歡迎。

舌尖上的這些教育,有家長不免嫌苛刻:他們還只是孩子,何必早早計較?是,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所以他們才更值得被關愛、被呵護;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優秀、天真,一切還在成型的孕育中,所以他們才更需要接受好的教育,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實現這一切,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在餐桌上學習好這些禮儀習慣,精進孩子教養和品格的養成,日後他方能高高地飛翔。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若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棵樹,這棵樹要等來花開、結果的前提必然是有人已早早為它修過枝、澆過水、施過肥、殺過蟲了。是的,一切就緒,我們方能助孩子等來花開、結出碩果。

而判斷人品的途徑之一就是一雙筷子。飯桌上一個小細節,便可以看出拿筷子的人的心性和修為。

早年讀《太平廣記》,有篇章記載,一縣令帶孫子找大文學家鄭浣求學。鄭浣請爺孫吃飯。沒承想,那孩子一吃就露了真相——吃蒸餅時盡挖餡吃,把皮丟一地!鄭浣氣極而歎:品格如此,作何學問?煉好再來!第二天就要縣令把孫子帶回家。

凡事都重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求學路上的孩子也首先要有好的品格,才能在取得更好的成績。一個人擁有再高學歷、再多學問,但品格不好,不就正如文章開篇提及的那個研究生一樣嗎?徒有表面的光鮮,卻不受人歡迎。

舌尖上的這些教育,有家長不免嫌苛刻:他們還只是孩子,何必早早計較?是,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所以他們才更值得被關愛、被呵護;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優秀、天真,一切還在成型的孕育中,所以他們才更需要接受好的教育,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實現這一切,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在餐桌上學習好這些禮儀習慣,精進孩子教養和品格的養成,日後他方能高高地飛翔。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若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棵樹,這棵樹要等來花開、結果的前提必然是有人已早早為它修過枝、澆過水、施過肥、殺過蟲了。是的,一切就緒,我們方能助孩子等來花開、結出碩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