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塑化劑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塑化劑 作惡多端的環境類激素

男性胎兒期———隱睾症

有研究表明, 孕婦血液中的DEHP濃度越高, 產下的男嬰有越高的風險發生陰☆禁☆莖變細、肛門與生☆禁☆殖☆禁☆器距離變短、睾丸下降不全等症狀。

男性生☆禁☆殖☆禁☆器在母親腹中時就已經形成。 男性生☆禁☆殖☆禁☆器的形成與雄性激素有著密切關係, 雄性激素中的睾酮能夠促進性腺結構的分化, 男性的內生☆禁☆殖☆禁☆器和外生☆禁☆殖☆禁☆器都是在其作用下形成的。 塑化劑屬於類雌激素, 會干擾雄性激素的分泌, 如果胎兒身體內缺乏睾酮或者睾酮數量不足, 胎兒的性☆禁☆器官就會出現畸形或發育不全,

Advertisiment
例如隱睾症等。

男性青春期———娘娘腔

男性性生理的發育包括第一性征的發育(如性生☆禁☆殖☆禁☆器官的發育)以及第二性征(如身體外形的發育)。 雄性激素在促進第一性征的發育的作用有促進睾丸變大、陰☆禁☆莖變粗等;第二性征的作用有促進體毛的出現、變聲、喉結突出等。

如果男孩子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時長期或大量攝入塑化劑, 就可能干擾雄性激素分泌, 那麼性☆禁☆器官的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就會延遲, 甚至身體出現異常。 這樣男孩的發育有“雌性化”傾向, 通俗地說就是“娘娘腔”。

女孩發育———“性☆禁☆早☆禁☆熟”

在塑化劑風波中, 媒體經常會報導塑化劑對男孩的影響要大於女孩, 這是個誤解, 其實塑化劑對女孩的生長發育一樣有危害。

Advertisiment

雌激素可促進女性第二性征的發育, 如乳☆禁☆房發育、子宮內膜增厚、月經週期形成等, 塑化劑等環境類激素進入女童的體內, 相當於過量的雌激素誘導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現, 就是形成性☆禁☆早☆禁☆熟。

據臺灣媒體報導, 臺灣教育部門正研議將小學生“健康檢查同意書”增列“塑化劑影響有疑慮”專案, 由健檢醫師初步問診, 檢查男生有無疝氣時可視診生☆禁☆殖☆禁☆器;女生則瞭解有無性☆禁☆早☆禁☆熟症狀, 一旦有疑似個案, 再轉到塑化劑特別門診。

避毒

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

導致女孩性☆禁☆早☆禁☆熟、男孩生☆禁☆殖☆禁☆器發育不良的原因很多, 如果僅僅查出這些問題, 很難明確與塑化劑的因果關係, 不能認定就是塑化劑導致。 比如很多食品中都含有極其微量的二噁英、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等環境污染物的殘留。

Advertisiment
而這些環境污染物大多數和塑化劑一樣都是“類雌激素”。 她認為, 如果能夠直接檢測血液或尿液中的塑化劑的含量則更為理想, 不過目前大陸還沒有開展這樣的檢測。

家長也無需對塑化劑過於恐慌, 它並不是毒物, 吃過一兩次身體很快就會有變化, 它需要一個時間和量的累積才會有明確的危害。 不過塑化劑風波還是提示我們採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越簡單越好, 少給孩子喝飲料, 白開水最有益健康, 少用塑膠製品盛裝食物, 尤其不要直接用來加熱, 用瓷器或玻璃製品存儲食物更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