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別對孩子說“快點”

“起床!起床!快去洗臉, 快去刷牙……”前不久, 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 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 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 一次靈光乍現, 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 快點啊, 不然就來不及了!”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孩子與大人一樣, 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 快速、高效、忙碌、省事, 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曾經, 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

Advertisiment
小心跌跤”“慢慢吃, 小心噎著”, 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 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 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少兒科技館裡, 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 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 轉動把手, 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 她拉起孩子就走。 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 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 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 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

Advertisiment
於是乾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 而且成了常態。 ”32歲的何女士說, 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 “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 我才能安心。 ”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其實, 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對他們而言, 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 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 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 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 或截然相反, 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Advertisiment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 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 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 打仗一般緊張。 這其中, 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週末、節假日, 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 吃完飯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裡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 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閒。 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週末不僅應該是放鬆的日子,

Advertisiment
也是用來深切瞭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麼都不用幹的週末”。 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 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

32歲的趙女士也面對同樣的情況。 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 孩子平日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 ”但她覺得自己不得不這樣做。 她的女兒今年只有3歲。 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奏慢下來, 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 她說:“儘管我也感覺到這種快節奏不合理, 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 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 ”

家長催歸催, 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

教育專家認為

Advertisiment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 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父母會想, 我們是一個家庭, 一個整體, 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 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 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 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 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 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 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他們變得緊張敏感, 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 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 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基於此,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於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資訊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遝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遝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需要戰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的恐懼,以及對抑鬱、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基於此,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對於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資訊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遝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遝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需要戰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的恐懼,以及對抑鬱、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