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教並不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最近有教育專家指出:如今的德育教育有與實際生活相脫節的現象, 對培養孩子習慣的養成實際效果不明顯。 也有的專家說:道德教育和養成習慣是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的, 到小學就是糾正不良習慣了。 所以,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究竟哪一個成長階段對人的行為習慣養成至關重要?有教育專家指出:人出生後六個月是培養咀嚼能力的關鍵期;八個月是學習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表達的第一個關鍵期;2.5—3歲是教育孩子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3歲是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5歲是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5—6歲是掌握詞彙的關鍵期;9—10歲是由注重後果變化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3—4年級是紀律發展的關鍵期。

Advertisiment
可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 10歲之前是十分重要的。
專家指出, 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 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 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力。 習慣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孩子的品德結構由四個部分組成:知、情、意、行, 從道德知識到道德情感, 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動, 而習慣屬於道德行動的範疇。
說教並不是教育。 許多老師都拿這樣的事作例子, 經常有許多父母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講要抓緊、要講效率, 但是行動上對孩子並不總是這樣要求。 經常有一些老師,
Advertisiment
一方面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講話時要說“請”、“謝謝”, 一方面看到學生作業完成的不好, 就一把將作業扔到地上。 更有一些父母一邊斥責孩子沒有學習的好習慣, 一邊每天在做作業的孩子旁打撲克、搓麻將。 還有的父母在家中商量如何欺騙自己的父母, 轉身又訓斥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
因此, 如果一種教育只有認識而沒有行為習慣, 就是不完全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