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該被批判的流行教育觀 你偏信了幾條?

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 爸媽不僅自己總結經驗教訓, 也會從他人身上汲取精華。 而不少人都會追捧著廣為流傳的教育觀念, 作為自己教育孩子的信條。 但這些流行的教育觀可能未必能教出優秀孩子, 你偏信了幾條?

觀念一:男孩窮養, 女孩富養

單憑性別論教育, 這種觀念本就是狹隘的。 艱難困苦, 對於天性不同的人, 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全腦模式作為分析理論, 人腦的技能是由四個象限互相連接的精神處理模式。


全腦模式的四個象限

A象限:邏輯型。 分析的, 數學的, 技術的和解決問題的。

B象限:組織型。

Advertisiment
控制的, 保守的, 計畫的, 組織的和實際上管理的。

C象限:交流型。 人際間, 情緒的, 音樂的, 精神上的, 和“談話”模式。

D象限: 虛構的, 綜合的, 藝術的和概念上模式。

A類人, 天生屬於於奮鬥型, 對於他們來說, 艱難困苦是精神財富、奮發的動力;而C類人, 注重感受, 艱難困苦對他們來說則是打擊折磨、心靈的傷害。

以上的分析, 只是想讓各位父母明白, 窮養不一定就能教育處好孩子:有人能從苦難中成長, 而有的人, 生在窮山惡水, 卻成為潑婦刁民。 有的人, 受過胯下之辱, 會成為名將;有的人, 卻從此變得逢迎勢利……

因此, 所謂男孩應該怎樣怎樣、女孩應該如何如何的說法, 都是陳舊腐朽、壓抑個性的調調。 這種調調讓多少或細膩或服從的男人、或勇猛或自由的女人,

Advertisiment
終生覺得自己是個過錯。

逆著天性教育, 結果往往是:好品格家長卻教出差品格孩子、自信的家長卻教出內心糾結的孩子--不懂得區分天性, 成功案例也會害人, 自己的成功經驗, 卻變為孩子成長的障礙。 天性大過男女。 逆著天性的追逐, 成就快樂都不會多。 人性解放之路, 必須衝破這種調調。

觀念二:我愛孩子, 不在乎他的學習成績?


愛孩子就不在乎他的學習成績?

學習是一種能力, 學習也是一種興趣。 對於那些學習能力不強、興趣不在課本知識的孩子, 不逼著他學習, 是對的。 畢竟, 逼迫式的學習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天性更會令他很受傷。 會留下心理陰影, 會覺得成長過程缺了愛與關懷。

不少父母都信奉以上的觀點,

Advertisiment
卻沒有區分自家孩子的情況, 倘若自己的孩子就是那種學習能力強、喜歡競爭挑戰、領先才快樂、人生優勢就是深度難度的孩子。 比在意他的學習成績, 不激發他的上進心、競爭心, 卻是害了孩子。 這是因為, 這類孩子的人生, 靠的就是深度難度高度, 而不是情商和表現力。

結合上文中提到全腦優勢, 一些受過逼迫式教育的C類或D類父母, 往往在教育下一代時會癡迷於“不管學習, 不給壓力”、“只要快樂就好”的教育信條。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 這種理念只是在填補自己當年的“遺憾”, 而沒有真正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 ?也就是說, 如果孩子的天性屬於B象限, 自由式、鼓勵型的教育就未必適合他。

觀念三:育兒即育己

Advertisiment

這是一句頗有宗教氣息的話: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 你不夠好孩子才不夠好, 這種“原罪式”的鞭撻, 讓家長陷入自責, 卻忘了育兒, 更重要的是智慧和方法。


育兒即育己的觀念正確嗎?

育兒即育己, 強調的是榜樣的作用。 榜樣的力量固然重要, 但榜樣的力量絕非唯一。 不同思維偏好的人, 對榜樣的需求和重視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B象限的人最需要榜樣, D象限的人則更重個人感受和思考, 推倒權威, D象限的人創造力才更能得以體現。 C象限的人願意跟從, 但A象限的人則更需要清醒的認識和自我判斷。

過於機械的模仿, 屬於“聖賢式”的教育。 王陽明的心學早已說過, 所謂聖賢, 能夠為我所用才是聖賢。 天性不同, 對於同一件事物,

Advertisiment
思考角度是不一樣的。 你這麼做, 他不一定這麼想。

所以, 是“育兒需育己”, 而非“育兒即育己”。 大談修行的, 多是在利用“原罪”情結。 “一切都是我的錯”, 親子問題就解決了嗎?家長要多好, 才是合格的好?到不了XXX的標準, 就不可以做家長?

人生可以是一場修行, 但教育是一門科學。 修行是向內的, 教育是向外的。 修行只跟自己有關, “搞定”自己足矣, 哪怕用的是“欺騙和愚弄”。 而教育跟“他人”有關, 絕對不可以有“欺騙和愚弄”。 帶TA觀世界, 勝過給他世界觀。

觀念四:用現有理念和案例管孩子

“XX家的孩子就是這樣教出來的”、“XXX理念這樣說”早年間, 《哈佛女孩劉亦婷》是不少媽媽參照的教育經, 在她們眼中, 依葫蘆畫瓢, 也能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依葫蘆畫瓢的事

講故事的教育書,多是出於:家裡有個才子,家長又碰巧有寫作能力。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故事裡的因果關係,多屬牽強附會。--“因為這件事,所以孩子懂得了XX的道理;因為我這樣做,所以培養了孩子XX的性格。”這種認識,還不如盲人摸象。

所謂理念,絕大多數時候,不過是:弱勢者的理由、強勢人的藉口。自以為講了道理,其實,只是掌握著話語權。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只要跟對方換一下位置,不難發現,任何一條理念,都有與之相反相對的另一條。

我是一個有愛的家長,我是一個寬鬆的家長,我是一個嚴謹的家長,我是一個鞭策型的家長。--NO!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有沒有給孩子順應天性的教育?有沒有帶孩子走上適合的方向錯位的教育,再“好”也是南轅北轍。缺乏智慧,沒有正確的知識和方法,愛心、理念反而常幫倒忙。

感情不順,多是找的人不對;事業不順,多是做的方向不對;教育不順,多是方法不對。“做事不夠努力、做人不夠完美”,每個人都容易被這樣的批評擊中。但是,do thing right,更多要靠方法,而不是理念和修行。

如果不瞭解自己,所謂“堅持做自己”就是一句鬼話;如果沒找准適合的方向,那些“堅持的格言”往往都是傻話;不幫人瞭解自己,只勸人“堅持做自己”,可能成為害人的話。

親子教育,別講大道理,相互矛盾的道理比比皆是,獲勝的只是話語權;不要大談理念,理念都是有流行性的,20年後一定會變;別“玩”感動,感動你的不一定感動TA。請給出事實、真相和知識。遠離愚昧,靠的從來不是道理、理念和感動。相反,騙人的常常靠它們,信得越深,上當越大。

講故事的教育書,多是出於:家裡有個才子,家長又碰巧有寫作能力。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故事裡的因果關係,多屬牽強附會。--“因為這件事,所以孩子懂得了XX的道理;因為我這樣做,所以培養了孩子XX的性格。”這種認識,還不如盲人摸象。

所謂理念,絕大多數時候,不過是:弱勢者的理由、強勢人的藉口。自以為講了道理,其實,只是掌握著話語權。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只要跟對方換一下位置,不難發現,任何一條理念,都有與之相反相對的另一條。

我是一個有愛的家長,我是一個寬鬆的家長,我是一個嚴謹的家長,我是一個鞭策型的家長。--NO!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有沒有給孩子順應天性的教育?有沒有帶孩子走上適合的方向錯位的教育,再“好”也是南轅北轍。缺乏智慧,沒有正確的知識和方法,愛心、理念反而常幫倒忙。

感情不順,多是找的人不對;事業不順,多是做的方向不對;教育不順,多是方法不對。“做事不夠努力、做人不夠完美”,每個人都容易被這樣的批評擊中。但是,do thing right,更多要靠方法,而不是理念和修行。

如果不瞭解自己,所謂“堅持做自己”就是一句鬼話;如果沒找准適合的方向,那些“堅持的格言”往往都是傻話;不幫人瞭解自己,只勸人“堅持做自己”,可能成為害人的話。

親子教育,別講大道理,相互矛盾的道理比比皆是,獲勝的只是話語權;不要大談理念,理念都是有流行性的,20年後一定會變;別“玩”感動,感動你的不一定感動TA。請給出事實、真相和知識。遠離愚昧,靠的從來不是道理、理念和感動。相反,騙人的常常靠它們,信得越深,上當越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