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親子溝通中注意與孩子共情

急於表達父母的感受

長久以來, 我們做家長的太善於“說”了, 太著急“說”了。 當孩子向父母陳述一件事情時, 父母們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孩子:媽媽, 我覺得這兒一點兒也不好玩。

媽媽:不會吧, 這兒多有意思啊!

孩子:這裡都沒幾個人, 好無聊啊!

媽媽:多安靜啊, 讓人心裡很舒服。

孩子:你帶我來這個破地方幹什麼?

媽媽:真沒良心, 花了這麼多錢來, 你一點兒也不感謝?!

孩子:爸爸, 我不愛看這個電視節目。

爸爸:這個節目多有趣啊!你瞧那個主持人說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們看起來真傻!

Advertisiment

爸爸:不要這麼說, 這個節目很有教育意義!

孩子:換台吧, 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這個看完, 這對你寫作文也有啟發啊!

從上面兩段對話中父母們可以看出, 爸爸和媽媽都太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當孩子說他們不喜歡那個地方、那個電視節目時, 父母並沒有去瞭解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為什麼產生這樣的感受, 而是急於表達他們的感受。 這樣的溝通開端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溝通效果。

與孩子共情

同樣, 用否定、拒絕、建議、提問、過分同情、邏輯分析等態度來否定孩子的感受, 也是不可取的。 主動傾聽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與孩子產生共情, 即站在孩子的立場, 理解他們, 才是交流的良好開端。

當孩子說:“我真討厭我們的那個語文老師,

Advertisiment
她就像個巫婆。 ”您的反應會是什麼?

“你怎麼能這麼說?!老師管你們是為你們好。 ”(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這樣吧?剛開始你不是還挺喜歡她的嗎?”(拒絕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見過你們老師, 她人挺好的!她發脾氣可能是壓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師)

“你千萬不能讓老師聽見你這麼說, 不然你的語文就難過關了。 ”(表示同情)

“好了, 別生氣了。 用不著小題大做的。 趕緊做你的作業吧!”(給出不切實際的建議)|

“老師做得事情讓你感到不公平, 你心裡一定又委屈又氣憤。 ”(試圖瞭解孩子的感受)

前幾種表達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 會感到困惑或者憤怒, 可想而知結果會是怎樣。 只有最後一種方式說出了孩子的感受,

Advertisiment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談話才可以繼續深入下去, 並在交談中幫助孩子理清情緒、解決問題。 此時, 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對孩子最有幫助的就是主動傾聽全神貫注地傾聽, 說出並接受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擾或問題時, 敘述的過程就是幫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過程, 這樣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共情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多去接納少問為什麼。 當孩子表達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時, 父母要多去接納孩子的感受, 而不是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那樣。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 他的感受只是感受, 只是情緒的正常反應, 未必能答不上來為什麼。

積極回應而不是事事認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瞭解孩子的想法,

Advertisiment
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 願意認真傾聽他, 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孩子的想法。

細緻表達您的回應和態度。 父母不要簡單地說“我理解你”, “我知道你的感受”, 而要將問題細化, 告訴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寫那麼多作業很累”, 他“被同學欺負一定覺得很委屈”, 等等。

靜靜地陪著孩子也是共情。 當人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時, 往往不想說話, 也不願意聽別人在身邊喋喋不休。 這時, 父母可以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 什麼也不說。 例如, 當媽媽看到女兒淚眼婆娑地從學校裡回來時, 也許她不想馬上講述在學校裡的遭遇。 媽媽可以走過去擁抱她, 陪她靜靜地坐一會兒。 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的最大支持。

Advertisiment

反應不要過於強烈或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 父母的回應要有度, 既不能反應過度, 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 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 似乎那是一件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