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藝術寶寶培育全集之美術學習下篇

“錯亂塗鴉”和“命名塗鴉”
1、錯亂塗鴉
由於動作協調性不夠, 畫在紙上的畫是一些淩亂的線條, 有時還會將線條畫出紙外。
2、命名塗鴉
到了此階段, 幼兒雖尚未能畫出具體形象, 但已經能借由圖畫表達一些意念, 一面畫一面喃喃自語, 畫完了, 還會幫這幅畫命名。
我有“畫”要說
畫作是幼兒無聲的語言, 當幼兒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 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 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 此外, 有自閉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 也可從其中找尋病因, 作為診治線索, 並以繪畫作為治療的手段之一,
Advertisiment
疏導鬱結的情緒, 協助病童恢復和外界的溝通, 即所謂的“繪畫治療”。
若孩子因畫出心中想說的, 而受到成人指責, 以後不會再畫“真畫”, 只畫“大人想看的”, 不但關閉了與成人溝通的管道, 情緒紓緩的出口也少了一個。 那麼可以從畫中讀出孩子想說什麼嗎?專家認為, 會教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 同時專家建議, 若孩子只是畫一些恐怖血腥的畫, 並無出現明顯的偏差行為, 父母毋須妄自揣測或過度緊張, 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著作道德教育, 要先尋找問題的核心。 必要時可尋求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協助, 從幼兒繪畫形色中的組合與象徵, 分析幼兒的心理狀況與投射, 藉以診斷幼兒的問題並尋求矯治方式。
Advertisiment

藝術鑒賞前先作功課
美術教育不一定要從畫畫開始, 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 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的另一種好方法。 但藝術鑒賞並非只是單純的“看”, 可以結合故事、戲劇與舞蹈, 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瞭解畫家背景, 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 或是舞動出來, 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後, 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 從事前暖身, 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 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 對孩子才能發揮功效。
進入美術館之前, 應有相當的暖身動作。 只在畫室作畫, 眼界與格局都會日逐狹窄, 因此藝術鑒賞已成為歐美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 目的在於培養幼兒完整的藝術觀。
Advertisiment

“如何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 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課, 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大批人潮湊熱鬧, 孩子看不懂, 產生不耐, 也影響大人的心情, 再加上展覽會場的嘈雜與空氣流通不良, 及許多不守規矩人士的“錯誤示範”, 只怕孩子學會的是一堆壞習慣, 或是想到藝術就頭痛, 反而成了一個不好的開始。
家長施教錦囊
1、藝術不能教, 但美感與色彩認知需要調教與培養。
2、尊重孩子的塗鴉自由, 畫得“像”, 並不表示畫得“好”。
3、用“引導”代替“示範”教法, 以免扼殺孩子的原創活力。
4、由畫中讀孩子的心事, 必要時可尋求專家協助。
5、上美術館前先作“暖身動作”, 一窩蜂地趕湊熱鬧對孩子並無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