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簡介

大腦生理學家們說:人類的腦細胞數目大約有160億個之多, 這個數目在一出生時就已經固定, 終其一生並不會再增加。 這並不是說:人一生下來, 聰愚就已經命定;或者如達爾文主義者所相信:人類胎兒的發展和其他生物相同, 是遵循著某種進化的模式發展, 所以智力的高低也是“天生遺傳”得來, 後天的努力均難以影響。

實際上, 人自出生後, 腦細胞的數目雖然不再增加, 在出生後的頭幾年內, 腦的重量、體積卻會與支持它活動的血管及血液量, 一起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加多;細胞與細胞之間也會因外界刺激的日漸增多而不斷地生成、發展,

Advertisiment
分化出許多像IC板上連絡網一樣的神經纖維通路, 用以應付日後更複雜的吸收。

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後天的影響毫無作用可言的看法對於人類而言, 其實並不適用。 我們知道, 愈低等的動物, 他們的生活能力, 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 就能發展完全, 其過程短淺, 所接收的刺激也就缺乏, 因而就比較“頭腦簡單”。 而身為高等動物的人, 就不是這樣子了!人類的初生兒是以未成熟的情況來到世間, 他的基本功能隨著時間慢慢地才能成熟(例如先有大肌肉的發展才有小肌肉的進一步成熟), 經過的時間既長, 接受的刺激也多, 頭腦的各種“網路”就遠為複雜而精密;祖先遺傳的潛在能力,

Advertisiment
也隨著成長的時間較長, 而得以更多的發揮。

三歲定終生

然而, 腦的細胞功能並不會自己發酵。 嬰兒一生出來, 腦部恰似一張白紙, 要有外界足夠的聽、視、觸覺等感官的刺激, 各種功能才會漸漸發達, 刺激得越多, 發展得也越快。 但是, 這種快速發展的時間並不會持續一生, 它只存在於出生後短短的幾年內, 其中又以零歲到三歲之間為黃金時機。 據大腦生理學家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兒童的智力(注意!不是知識)和性格, 從出生到三足歲, 就已經完成了60%(每年成長約20%), 而且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到了六足歲, 腦細胞的組織完成了80%(每年約成長10%), 在這時期若能以遊戲化的學習方式教導音樂、語言、文字或者繪畫活動, 才會有明顯的進步。

Advertisiment
從六歲到了八足歲, 這兩年腦部的發育達到了90%(每年為全部成長的5%)。 也就是說兒童要進小學一年級時, 聰明與否, 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 只要看看前面的統計數字, 不難發現一個結論:零歲到三歲之間, 實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時期, 假如不能把握這個時期, 年齡愈長, 啟發、培養的功夫就會愈費力, 效果也就愈差了!

蒙氏重視胎教

蒙台梭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提出三歲前教育, 甚至她也強調兩歲以前更重要。 因為, 二歲是邁向三歲的前站, 假如前站沒有播下良好的種子, 又怎能期待下一步開出燦爛的花束?而且約50%的智力既是定於二歲, 也可見從出生到二歲這短短的兩年間, 是何等的珍貴了!鑒於這個發現,

Advertisiment
蒙台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尋根, 她認為:“孩子從生命之初就不僅開始有了肉體, 也同時有了精神, 孩子是同時擁有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 ”因而, 提出了在當時極為超前的想法, 生命的開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 幼稚教育也該從那一天就開始(胎教)。 這個意見, 在當時並未受到大家的採納, 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 由於醫學與科學的進步, 已經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胎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成長情形, “胎教”可能性與可信度才流行開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