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寶寶成長息息相關的,5大動作小訓練

有些父母很擔心寶寶的大動作發展是否跟不上其他孩子。 若非疾病因素, 家長其實不必過度擔憂。 1、翻身 發展月齡

多數寶寶能在3~4個月大時脖子硬挺, 5~6個月大時出現翻身動作。 通常父母在寶寶3~4個月大時, 可以注意寶寶是否能夠順利抬頭, 或是抱著寶寶時, 寶寶的頭會不會輕易晃動。 若父母感覺寶寶軟趴趴的, 或許是寶寶出現狀況了。 至於5~6個月大的寶寶, 父母可在為寶寶換尿布或換穿衣褲時, 注意寶寶是否出現想翻身的動作。

發展表現

如果想觀察寶寶是否開始會翻身, 爸爸媽媽可以先觀察寶寶下半身的動作。

Advertisiment
當寶寶伏趴在床上時, 其中一隻腳會不斷往另一隻腳的方向翻動, 意圖讓自己呈現翻轉身的姿勢。 不過, 寶寶包著尿布及穿著厚重時就不太容易能看到他翻身的動作, 所以父母也可以在寶寶沒穿尿布的時候進行評估。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對於發展遲緩或頸部支撐力不足的孩子, 爸爸媽媽可輕輕拉著寶寶的雙手, 帶領寶寶坐起來, 借此訓練寶寶頭部與頸部支撐的力量。 當寶寶平躺時, 父母也可以把孩子的腳抬起來, 用雙手手掌輕輕推寶寶的腳掌(類似互相施力的感覺), 此動作可以加強寶寶雙腳力量, 進而加強肌肉張力發展, 或許有利於翻身。

2、坐 發展月齡

俗話說“七坐八爬”, 大部分的寶寶會在7個月大時學會坐,

Advertisiment
有些孩子可能在6個月大就已經能夠自行坐著, 少數則於9個月大才學會, 但父母不用太擔心, 孩子的發展狀況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也有寶寶還不太會坐就已先學會爬行, 都屬於正常狀況, 順其自然即可, 且最新進的醫學研究也顯示, 順其自然地照顧法, 不揠苗助長是最好的照顧原則。

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才剛學會坐著, 所以有些寶寶方能坐穩5秒鐘, 接著身體逐漸向前傾, 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行恢復坐姿, 需要等到八九個月大時才能不依賴任何輔助, 自己坐得很穩。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 爸爸媽媽應注意不可讓寶寶坐太久, 以免為脊椎帶來負擔, 特別是原本就有骨骼方面問題的寶寶,

Advertisiment
坐太久恐怕會導致病情惡化。 吳芬芬醫師建議, 如果想訓練寶寶坐姿, 家長可在空曠的地方鋪上乾淨的毯子, 再讓寶寶坐在毯子上, 接著放一些玩具在寶寶前方, 並引導孩子抓握眼前的玩具, 便有助於讓寶寶越坐越穩。 此外, 有些父母經常讓寶寶坐在床上, 但已經學會爬行的寶寶, 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跌落至地板, 所以寶寶一定不可離開照顧者的視線。

3、爬 發展月齡

8~9個月大的寶寶, 幾乎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坐穩, 坐著時能夠將身體挪向有興趣的物體, 並學會獨立向前爬。

發展表現

在寶寶學習爬行的初期, 經常以同手同腳的方式爬行, 兩隻腳甚至會同時移動, 且身體無法離開地面。 待9個月大時, 神經肌肉發展較為成熟,

Advertisiment
身體才有辦法離開地面, 並兩手前後交替往前爬行。 有些孩子粗動作發展不會經過匍匐爬行的階段。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待寶寶學會爬行後, 世界也變得更為寬廣。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準備安全的環境, 讓他可以盡情探索, 例如鋪上地墊、選購體積較大的玩具、為容易導致傷害的傢俱進行保護措施。 不過, 不少長會出現這樣的疑惑:地墊材質可能含有塑化劑, 避免鋪地墊是否對寶寶比較好?地墊所含的有害物質, 讓家長避之不及, 但如果不鋪地墊, 寶寶在地上又會受傷, 。

對許多家長來說, 究竟要不要鋪地墊在傷透腦筋。 當寶寶學會爬行之後, 通常都很喜歡在客廳及臥室裡爬上爬下, 有些大理石地板或木制地板對孩子來說就顯得特別危險,

Advertisiment
一旦不小心從椅子或床墊掉落, 極有可能會受傷流血, 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 仍建議家長為寶寶選購地墊, 才可預防寶寶與堅硬的地板直接碰撞。

但父母在選購時, 請特別注意材質及出產地, 避免顏色鮮豔與嚴重刺鼻味的產品, 若商品成分合格, 基本上都不會對孩子產生特別的傷害。 此外, 電風扇及取暖器這類電子產品, 要在外層加裝防護網, 避免寶寶將手指頭伸進去, 造成傷害, 並於插座外層裝上插座安全蓋, 預防寶寶發生觸電等危險, 電線及延長線也必須放置在寶寶無法碰觸到的高度。

4 站立 發展月齡

寶寶在10個月至1歲3個月之間, 逐漸學會站立, 甚至能用雙手扶著傢俱移動。

發展表現

吳芬芬醫師指出,寶寶學會站立之後,活動力會比往常明顯增加許多,自己坐著、拿湯匙等動作,都不再是難事,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兒童餐椅,開始訓練寶寶的精細動作,讓他學習用湯匙把食物送進嘴裡。剛開始也許會將食物灑到桌子或地上,但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父母不妨在桌子及地面鋪上餐桌墊,多鼓勵寶寶學習自己吃飯。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此階段的寶寶,大部分已經快要完成所有的粗動作學習,爸爸媽媽在和寶寶玩的時候,可以讓寶寶的雙腳站在自己的雙腳上,或是將寶寶的玩具放在桌子上,寶寶以站姿玩玩具,借此訓練雙腿耐力及身體的平衡感。

5、走路 發展月齡

學會站立之後,寶寶就開始能夠自己走路,通常過了1歲3個月大,就可以走得很穩,有些寶寶甚至能走得很快,父母牽著走時,也可以練習爬簡單的樓梯。

發展表現

寶寶開始走路之後,會對外在環境非常有興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將細小的零件往嘴裡放,父母須比之前更小心監督。此外,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在學走路時,似乎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

家長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如果並非持續狀態,通常在3歲之後都會逐漸穩定;但若長時間以墊腳尖的姿勢走路,且用手刺激寶寶的腳掌時,寶寶的腳掌屬於僵直性,或許和小腦方面的發育有關,建議請醫師診斷評估,才能確認是否有病理方面的問題。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2~3歲時甚至可以適應設計較複雜的樓梯,此時父母必須特別留意不要讓寶寶走到陽臺上。家中窗戶應裝上安全鎖或護欄,且窗臺及陽臺欄杆高度不可低於110釐米,若住家位於10層樓以上的高度,兩者則不可低於120釐米,陽臺欄杆的間距皆須小於10釐米;窗戶附近也不可放置寢具、矮櫃、桌子、椅子等容易讓幼兒攀爬的物品,以免寶寶借此爬到窗外導致墜樓危機。

此外,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有時頭部會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從床上跌落,所以頭部受到外力撞擊等事故傷害也是學齡前常見的意外事件之一。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在選購室內桌椅時,應儘量挑選圓弧邊緣,或使用防撞邊條及防護桌腳,避免寶寶走動時撞到尖銳的直角而受傷流血。

提醒:醫師在為寶寶診斷時,某些測試動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些家長在看到醫師的一系列診斷動作後,回家之後也想效法醫師為孩子進行發展檢測。除非父母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否則不可擅自執行這些檢查動作,避免使寶寶受傷,反而損傷正常的生長進程。

發展表現

吳芬芬醫師指出,寶寶學會站立之後,活動力會比往常明顯增加許多,自己坐著、拿湯匙等動作,都不再是難事,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兒童餐椅,開始訓練寶寶的精細動作,讓他學習用湯匙把食物送進嘴裡。剛開始也許會將食物灑到桌子或地上,但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父母不妨在桌子及地面鋪上餐桌墊,多鼓勵寶寶學習自己吃飯。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此階段的寶寶,大部分已經快要完成所有的粗動作學習,爸爸媽媽在和寶寶玩的時候,可以讓寶寶的雙腳站在自己的雙腳上,或是將寶寶的玩具放在桌子上,寶寶以站姿玩玩具,借此訓練雙腿耐力及身體的平衡感。

5、走路 發展月齡

學會站立之後,寶寶就開始能夠自己走路,通常過了1歲3個月大,就可以走得很穩,有些寶寶甚至能走得很快,父母牽著走時,也可以練習爬簡單的樓梯。

發展表現

寶寶開始走路之後,會對外在環境非常有興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將細小的零件往嘴裡放,父母須比之前更小心監督。此外,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在學走路時,似乎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

家長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如果並非持續狀態,通常在3歲之後都會逐漸穩定;但若長時間以墊腳尖的姿勢走路,且用手刺激寶寶的腳掌時,寶寶的腳掌屬於僵直性,或許和小腦方面的發育有關,建議請醫師診斷評估,才能確認是否有病理方面的問題。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2~3歲時甚至可以適應設計較複雜的樓梯,此時父母必須特別留意不要讓寶寶走到陽臺上。家中窗戶應裝上安全鎖或護欄,且窗臺及陽臺欄杆高度不可低於110釐米,若住家位於10層樓以上的高度,兩者則不可低於120釐米,陽臺欄杆的間距皆須小於10釐米;窗戶附近也不可放置寢具、矮櫃、桌子、椅子等容易讓幼兒攀爬的物品,以免寶寶借此爬到窗外導致墜樓危機。

此外,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有時頭部會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從床上跌落,所以頭部受到外力撞擊等事故傷害也是學齡前常見的意外事件之一。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在選購室內桌椅時,應儘量挑選圓弧邊緣,或使用防撞邊條及防護桌腳,避免寶寶走動時撞到尖銳的直角而受傷流血。

提醒:醫師在為寶寶診斷時,某些測試動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些家長在看到醫師的一系列診斷動作後,回家之後也想效法醫師為孩子進行發展檢測。除非父母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否則不可擅自執行這些檢查動作,避免使寶寶受傷,反而損傷正常的生長進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