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自卑怎麼辦?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 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 自卑感的產生, 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 而是感覺上的差異。 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 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 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象某人一樣”等。 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 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 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 自古以來, 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 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

Advertisiment
下面這些途徑和方法頗具操作性, 有助於人們擺脫自卑, 走向自信。

用補償心理超越自卑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 為求得到補償。 從心理學上看, 這種補償, 其實就是一種“移位”, 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

Advertisiment
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 優勢, 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 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 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 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 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 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 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 不僅是私生子, 出生微賤, 且面貌醜陋, 言談舉止缺乏風度, 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十分敏感。 為了補償這些缺陷, 他力求從教育方面來汲取力量, 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 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 儘管眼眶越陷越深, 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補償。 他最終擺脫了自卑,

Advertisiment
並成為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 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 耳朵全聾後還克服困難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 他的名言--“人啊, 你當自助!”成為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 由於自卑, 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 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 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 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 憑藉這一靈性, 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 這種靈性是潛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 即維持個性, 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 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

Advertisiment
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 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 戰勝自我。 因此, 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道德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裡超越出來, 而真正能夠解救我們的, 只有我們自己。 即所謂“上帝只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強者不是天生的, 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 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 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 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 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 竟緊張得一夜未眠, 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 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 恐懼他人。 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 專注踢球, 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

Advertisiment
從此便以銳不可擋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 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 只要勇往直前, 付諸行動, 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久而久之, 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的中解脫出來。 因此, 不甘自卑, 發憤圖強, 積極補償, 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制, 如果運用得當, 將有助於人生境界的拓展。 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鶩遠, 追求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 只有積極的心理補償, 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用樂觀態度面對失敗

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 還須正確面對失敗。 人生之路, 一帆風順者少, 曲折坎坷者多, 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 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面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面對挫折和失敗,惟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採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面的發展機遇,只要敢於嘗試,勇於拼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用實際行動建立自信

征服畏懼,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後面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佔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為敢為人先,敢上人前,敢於將自己置於眾目睽睽之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久之,這種行為就成了習慣,自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變為自信。另外,坐在顯眼的位置,就會放大自己在領導及老師視野中的比例,增強反復出現的頻率,起到強化自己的作用。把這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儘量往前坐。雖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2.睜大眼睛,正視別人

眼睛是心靈的視窗,一個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傳遞出微妙的資訊。不敢正視別人,意味著自卑、膽怯、恐懼;躲避別人的眼神,則折射出陰暗、不坦蕩心態。正視別人等於告訴對方:“我是誠實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歡你。”因此,正視別人,是積極心態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徵,更是個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行走的姿勢、步伐與其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是情緒低落的表現,是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過來,通過改變行走的姿勢與速度,有助於心境的調整。要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應比一般人快。將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輕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會給人帶來明朗的心境,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練習當眾發言

面對大庭廣眾講話,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這是培養和鍛煉自信的重要途徑。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頗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眾場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別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儘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有許多原本木訥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過練習當眾講話而變得自信起來的,如肖伯納、田中角榮、德謨斯梯尼等。因此,當眾發言是信心的“維他命”。

5.學會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人自信,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就會對你產生好感,這種好感足以使你充滿自信。正如一首詩所說:“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大自然的最佳營養。”

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面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面對挫折和失敗,惟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採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面的發展機遇,只要敢於嘗試,勇於拼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用實際行動建立自信

征服畏懼,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後面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佔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為敢為人先,敢上人前,敢於將自己置於眾目睽睽之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久之,這種行為就成了習慣,自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變為自信。另外,坐在顯眼的位置,就會放大自己在領導及老師視野中的比例,增強反復出現的頻率,起到強化自己的作用。把這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儘量往前坐。雖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2.睜大眼睛,正視別人

眼睛是心靈的視窗,一個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傳遞出微妙的資訊。不敢正視別人,意味著自卑、膽怯、恐懼;躲避別人的眼神,則折射出陰暗、不坦蕩心態。正視別人等於告訴對方:“我是誠實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歡你。”因此,正視別人,是積極心態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徵,更是個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行走的姿勢、步伐與其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是情緒低落的表現,是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過來,通過改變行走的姿勢與速度,有助於心境的調整。要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應比一般人快。將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輕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會給人帶來明朗的心境,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練習當眾發言

面對大庭廣眾講話,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這是培養和鍛煉自信的重要途徑。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頗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眾場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別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儘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有許多原本木訥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過練習當眾講話而變得自信起來的,如肖伯納、田中角榮、德謨斯梯尼等。因此,當眾發言是信心的“維他命”。

5.學會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人自信,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就會對你產生好感,這種好感足以使你充滿自信。正如一首詩所說:“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大自然的最佳營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