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師回饋給家長的教育法則

幼稚園老師根據父母的類型, 在面對孩子早教問題上, 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每天, 幼兒教師面對的不僅是千差萬別的孩子, 而且還有千差萬別的幼兒家長。 每個幼兒不僅有直接的家長“父母”, 還有與之有密切關係的許多“家長”, 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等。 那麼教師在相處過程中會碰到什麼類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囉嗦型”

王老師:我最怕“囉嗦型”的家長, 送孩子到幼稚園的時候, 幾乎每天都“霸住”老師重複一樣的內容, 完全無視老師還有其他的工作;下午接孩子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又“抓住”老師問孩子在幼稚園一天的表現。 我覺得這個是好現象, 是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好方式, 對幼兒健康成長有幫助, 我們當老師的可以理解。 但是家長不能一問就問十幾分鐘, 甚至半個多小時, 要知道3個老師要負責很多個小朋友, 沒有很多時間集中在一個小朋友身上的。 有些家長更是在老師下班或者午休的時間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情況, 我覺得問一次、兩次還好, 但是每天都在休息時間打來問, 即干擾了我們正常的休息, 也是對我們老師工作的不信任。

支招—抓住重點

家長在接送孩子的時候, 儘量挑幾個重點問題請教老師, 不要面面俱到, 因為老師要負責很多小朋友, 沒有很多時間專

注在一個孩子身上(若孩子生病或有什麼異常行為,

Advertisiment
老師會特別留意)。 其次家長如果還想具體問孩子的情況, 可以問老師什麼時間有空, 約個時間打電話或和老師見面, 但儘量不要打擾老師的休息。

“大驚小怪型”

張老師:我在幼稚園工作2年多的時間裡,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長對孩子之間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就大驚小怪。 記得以前我班上有個3歲的男孩子和其他男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 發生了小衝突, 我當時注意到了這個情況, 但並沒有干涉他們, 因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矛盾, 並沒有中斷玩玩具這個活動。 這個男孩子回家後, 給家長說了這件事, 可能因為年紀小, 表述得不是很清楚, 家長就誤以為孩子在幼稚園吃了虧,

Advertisiment
受了委屈, 第二天就跑到幼稚園質問老師發生的情況。 還好, 經過仔細解釋家長才明白自己的孩子沒有吃虧。 類似的事情我碰到過很多次。

支招—冷靜思考

當知道孩子在幼稚園裡與其他小朋友發生了小衝突, 家長要保持冷靜, 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 分析孩子的話是否合理, 判斷是否正確,

以免興師問罪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擺“烏龍”。 雖是年幼的孩子, 但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有與生俱來的天真與頑皮, 家長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理解和干涉孩子之間的小衝突, 而是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家長不妨在孩子描述幼稚園發生的事時, 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做的?”而不要說:“你應該這樣做!”這種合理引導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Advertisiment

 “淚人型”&“溺愛型”

陳老師:有一些幼兒才來幼稚園或者放假後重新回到幼稚園的時候, 就會不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在家長送孩子的時候, 幼兒就開始號啕大哭, 捨不得離開家長。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就是這樣, 她放假回到幼稚園, 每天早晨都在幼稚園門口抱著媽媽或者奶奶大哭(基本都是女性家長接送)。 這時家長就心疼孩子了, 兩人經常抱著在幼稚園門口哭, 有時媽媽能把孩子“忍心”送進幼稚園, 但也有時候到了幼稚園門口, 見孩子哭得太可憐, 又把孩子領回去了。 最後我進行家訪, 和媽媽認真溝通過之後, 和媽媽一起對小朋友進行說理教育, 才讓她順利地回到了幼稚園。

Advertisiment

支招—態度堅決

家長, 尤其是女性家長在對待孩子進幼稚園大哭的行為上, 一定要態度堅決, 不能模棱兩可和溺愛, 更不要看著孩子哭得很可憐就心軟, 就遷就他們可以不去幼稚園。 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 把幼兒的一些行為告訴老師, 讓老師對其行為進行解讀, 然後通過生活小事, 舉一些例子, 讓幼兒覺得幼稚園是個快樂的地方, 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還可以學到很多自己不會的東西。 在這點上千萬要記住不能縱容幼兒的任性, 要讓他們知道家長的要求是必要的。

“兩代型”

方老師:現在的父母都比較忙, 很多孩子是爺爺奶奶帶, 但是有時候兩代人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分歧。 比如我班裡有個3歲的男孩子, 週末感冒、發燒打針,週一奶奶把他送回幼稚園的時候已經好多了,參加升國旗時,奶奶一直在幼稚園門外看著孫子。當時老師已經在留意這個小朋友了,還不時過去幫他擦鼻涕,但由於老師還要兼顧其他小朋友,奶奶看到老師走到別的地方就不樂意了,就找老師理論。其實我們並沒有不留意這個小朋友,只是家長照顧的是一個幼兒,而老師照顧的是全班。最後我們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後,才讓奶奶理解了我們的行為。

支招—多溝通,多瞭解

隔代教育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不過兩代人的出發點都是一切為了孩子,但在實踐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老人也許不理解教師的某些行為,教師也一下無法和正在氣頭上的長輩們分析原因,就可以借助父母這個中間橋樑來解決問題,在老師和父母溝通之後,父母一定要和老人多講講老師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不關心孩子,希望老人們也能理解。

 “投訴型”

趙老師:我遇到過一些愛投訴的家長,無論孩子在幼稚園發生的大小事,只要覺得自己家孩子吃虧了,就直接找園長,找不到園長就找副園長……像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在老師說安靜的時候,她還在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我當時只是說:“××,噓!”她以為我打斷了她和其他小朋友說話就是在批評她,回家則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媽媽,她媽媽也沒有問老師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就直接打電話告訴園長,投訴老師在幼稚園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年齡小的孩子不能溫柔地教育等話。幸好上課時副班老師也在,在園長面前證明我沒有罵那個小女孩,家長這才甘休。遇到這種家長,我十分無奈。

支招—搞清事實

家長在孩子表達幼稚園發生的事件時,不要就認定孩子在幼稚園吃了虧。要分析孩子的話,最好和老師保持定期的聯繫,一旦在孩子出現問題事件時可以第一時間詢問老師,不要遇到問題就主觀認定老師偏袒了其他孩子,而欺負了自家的孩子。要多方面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也許孩子是在引起你的注意而故意把事情描述得很嚴重,所以家長要搞清狀況,不要妄下結論,以免冤枉了老師。

週末感冒、發燒打針,週一奶奶把他送回幼稚園的時候已經好多了,參加升國旗時,奶奶一直在幼稚園門外看著孫子。當時老師已經在留意這個小朋友了,還不時過去幫他擦鼻涕,但由於老師還要兼顧其他小朋友,奶奶看到老師走到別的地方就不樂意了,就找老師理論。其實我們並沒有不留意這個小朋友,只是家長照顧的是一個幼兒,而老師照顧的是全班。最後我們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後,才讓奶奶理解了我們的行為。

支招—多溝通,多瞭解

隔代教育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不過兩代人的出發點都是一切為了孩子,但在實踐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老人也許不理解教師的某些行為,教師也一下無法和正在氣頭上的長輩們分析原因,就可以借助父母這個中間橋樑來解決問題,在老師和父母溝通之後,父母一定要和老人多講講老師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不關心孩子,希望老人們也能理解。

 “投訴型”

趙老師:我遇到過一些愛投訴的家長,無論孩子在幼稚園發生的大小事,只要覺得自己家孩子吃虧了,就直接找園長,找不到園長就找副園長……像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在老師說安靜的時候,她還在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我當時只是說:“××,噓!”她以為我打斷了她和其他小朋友說話就是在批評她,回家則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媽媽,她媽媽也沒有問老師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就直接打電話告訴園長,投訴老師在幼稚園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年齡小的孩子不能溫柔地教育等話。幸好上課時副班老師也在,在園長面前證明我沒有罵那個小女孩,家長這才甘休。遇到這種家長,我十分無奈。

支招—搞清事實

家長在孩子表達幼稚園發生的事件時,不要就認定孩子在幼稚園吃了虧。要分析孩子的話,最好和老師保持定期的聯繫,一旦在孩子出現問題事件時可以第一時間詢問老師,不要遇到問題就主觀認定老師偏袒了其他孩子,而欺負了自家的孩子。要多方面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也許孩子是在引起你的注意而故意把事情描述得很嚴重,所以家長要搞清狀況,不要妄下結論,以免冤枉了老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