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教育孩子不怕吃虧_孩子吃虧的教育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在與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佔便宜的情況發生。 這種吃虧有時是物質上的, 有時是身體上的, 有時是精神上的。 那麼如何教育孩子不怕吃虧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如何教育孩子不怕吃虧?

Advertisiment

一、如何讓孩子改掉怕吃虧的不良性格

現在的家庭中所生育的孩子數量並不多, 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 而正由於只生一個, 所以家裡的大人對於孩子相對也就會比較的寵讓, 這也讓很多孩子養成了以我為中心, 怕吃虧的性格, 但這樣的性格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疑是有著不良影響的, 那麼如何讓孩子改掉怕吃虧的不良性格呢?

孩子在與身邊小夥伴的交往過程總是免不了會有吃虧、被佔便宜的事情所發生, 而很多孩子對於這種情況就覺得很不能接受, 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道路是不好的, 所以對於孩子的這個性格我們應該想法改掉孩子。

Advertisiment
這樣可以讓孩子變得不煩人, 也可以避免孩子在與別的小朋友相處時鬧彆扭。 讓他擁有樂觀開朗。

而很多時候, 孩子的性格來源於家長的不良行為或語言上的影響, 家長的言行是會直接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的, 也會在孩子成長之路上生成了絆腳石。

某個幼稚園的小班老師就透露, 小班的新生家長中會有9成以上直接或者暗示孩子:“如果幼稚園有小朋友打你, 那麼就要反擊回去。 ”

而有10年幼教經驗的王老師則表示, 對於進入幼稚園的小班新生, 老師們一般側重于保證孩子的安全還有進食以及新環境的適應還有對孩子的個人生活能力的培養等, 但就今年情況看, 她們最少也要保證70%以上的精力來為孩子們之間的“戰爭”做平息。

Advertisiment
根據王老師說, 她所在的幼稚園在新學期所安排的第一節集體活動課, 是一起到器材室去玩玩具。 而為了讓班裡面的30個孩子都能有玩具可以玩, 三名老師因此把孩子們編為三組。 但是當老師們把玩具放發到孩子前時, 原本的三個小組開始大亂起來, 很多孩子會隨意到其他的區域去搶奪別人手中的玩具。 30名孩子裡面竟然出現10多對在打架, 並且有的還是三四名孩子對同一玩具進行搶奪。 更有不少的孩子對其他小朋友採取了推、打、踢、抓等。

針對這樣的一種情況, 老師們還特意的對家長進行了調查, 結果表明, 有九成以上的兒童家長在送自己的孩子入園前或平時都曾多次地教育孩子“不要吃虧”,

Advertisiment
這才養成了孩子這種怕吃虧的性格。 並且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不但是採用被欺負時要同樣的方式去做回擊, 甚至還出現有家長教導子女怎樣去打人的情況。

而專家的觀點認為:“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吃一點虧, 那麼長大就一定會吃大虧。 ”由於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及“六個大人一個孩子”這種家庭現象的普遍, 讓一些家長很擔心孩子進入幼稚園的新環境中會受“欺負”的這個心理其實是很正常, 但面對小朋友之間可能發生的摩擦也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教育孩子。 像是當小朋友推了自己孩子時, 就應該教育子女去向老師報告, 而不能採用同樣的暴力回擊。

幼教專家就指出,

Advertisiment
在幼兒時期如果孩子總是處於怕吃虧、自己不能吃虧的這樣下意識之中, 那麼是會引起孩子自我意識的膨脹。 而成年後就往往會為小事採取暴力手段, 導致嚴重後果出現。

二、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項

誤區1:給孩子“戴帽子”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撒謊後, 給孩子扣上“愛撒謊”的“帽子”。 其實家長仔細想想就會發現, 不僅孩子會撒謊, 大人也常常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 因此家長應該認識到, 孩子撒謊並不意味著品德不好了, 可能只是孩子滿足自己需要的策略不太合適。 而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 隨意給孩子“戴帽子”, 反而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更容易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 給孩子‘戴帽子’與給成人‘戴帽子’的效果差距會很大。 父母不能像要求成人一般要求孩子,但應像對成人一般的尊重孩子。”專家說。

誤區2:喜歡講大道理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講大道理,也不管孩子的情緒、狀態和注意力當下是什麼樣的,這樣的教育往往會徒勞無功,甚至是與家長的願望背道而馳。

專家建議,家長可以適當將教育融入生活的細節當中,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和隨機地教給孩子家長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原則,這樣的教育會變得自然而然,也更有效果。

誤區3:總想控制孩子

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導致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擺出家長的威嚴態度,企圖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控制的結果往往引來對抗。專家表示,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卻並不考慮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家長就會生氣、發怒,這樣的行為示範,也將讓孩子習得,成為他性格的阻礙。

誤區4:看不得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壞習慣或壞的行為,經常會包含好的因素在裡面。”專家認為,孩子行為上的問題對於父母而言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之分。過於擔心孩子的壞習慣或者行為,與對孩子放任自流、忽略孩子一樣,都有可能使孩子的壞習慣趨於強化。

那麼,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壞習慣呢?杜宇表示,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壞的行為背後好的因素,並善於利用這些好的因素,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可能性,體會多樣的成功與自信,如此,一些所謂的壞習慣或壞行為就會化於無形。

父母不能像要求成人一般要求孩子,但應像對成人一般的尊重孩子。”專家說。

誤區2:喜歡講大道理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講大道理,也不管孩子的情緒、狀態和注意力當下是什麼樣的,這樣的教育往往會徒勞無功,甚至是與家長的願望背道而馳。

專家建議,家長可以適當將教育融入生活的細節當中,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和隨機地教給孩子家長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原則,這樣的教育會變得自然而然,也更有效果。

誤區3:總想控制孩子

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導致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擺出家長的威嚴態度,企圖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控制的結果往往引來對抗。專家表示,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卻並不考慮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家長就會生氣、發怒,這樣的行為示範,也將讓孩子習得,成為他性格的阻礙。

誤區4:看不得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壞習慣或壞的行為,經常會包含好的因素在裡面。”專家認為,孩子行為上的問題對於父母而言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之分。過於擔心孩子的壞習慣或者行為,與對孩子放任自流、忽略孩子一樣,都有可能使孩子的壞習慣趨於強化。

那麼,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壞習慣呢?杜宇表示,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壞的行為背後好的因素,並善於利用這些好的因素,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可能性,體會多樣的成功與自信,如此,一些所謂的壞習慣或壞行為就會化於無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