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術教育: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

在過度用力“教”與“學”的過程中, 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被壓抑或扼殺, 站在原創的觀點上, “教”反而是一種危險的事。 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 但“創造”不能教, 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 不能教也無法學, 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 幼兒從一歲開始就能塗鴉了, 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 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與想像的寬廣空間, 親自去體驗。

色彩與美感需要培養

同時專家也提醒, 藝術雖然不能教, 但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則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 要培育美感及對色彩認知, 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為師,

Advertisiment
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 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總以為從嬰兒房到幼稚園, 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種顏色鮮豔的卡通人物, 才能吸引幼兒注意, 其實, 每天浸泡在這樣一個混色染缸中, 卻會造成孩子對色調的無感與錯感。 專家指出, 不少幼兒的畫, 線條描繪力很強, 但色彩卻多而雜, 顯示出對色彩的感應度極有待開發與練習, 要知道色彩智慧並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進, 而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孩子是創意大師

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 就站在原創的高點。 他們不需要像成人般, 得要擺脫視覺慣性的束縛, 以純淨的眼睛, 便能直達事物的本然核心;這些獨一無二的原創, 都不是教出來的。 因此本世界的偉大畫家如畢卡索、米羅等人,

Advertisiment
都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藝術突破, 及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 轉向原始藝術或兒童繪畫尋求靈感, 以開拓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幼兒的純淨還未受到污染, 能不受到視覺慣性的束縛, 以守全直覺式的觀察畫出“心像”, 是他們的本能, 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是許多甚至藝術大師所畢生追求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片想像活土若未經灌溉滋養, 終會逐漸乾枯。 若想保有這份原創活力, 應幫助孩子建立自發性的價值觀, 並鼓勵獨立思考能力, 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 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

畫得“像”, 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 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欲望與本能,

Advertisiment
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 並且勇於表達自我。 借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 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 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 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 太過份于成果導向, 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 只求畫得“像”, 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父母與老師在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 最大的功能是“引導”, 雖然幼兒沒有開發的視覺對周遭漫不經心, 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 養成觀察與聯想。 創造力不能直接給予, 要從內在點燃, 成人應該珍惜幼兒的原創自由, 打破“畫得像, 才是畫得好”的迷思, 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縮手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

Advertisiment
是扼殺創意的元兇!讓孩子盡情自由地塗鴉吧!這是生命初期一種奇妙的天賦本能, 就如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這是原本深藏的潛能, 父母或老師應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 從塗鴉期開啟孩子的創造之門, 一旦年紀漸增, 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後, 這個豐沛的創造力, 將逐漸喪失, 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幼兒的自由意志在塗鴉中獲得抒發, 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 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自信與個人獨特性的逐漸形成。

但是塗鴉時專注且伴隨創作快感的孩子, 卻老是被父母所干擾。 看到滿紙錯亂無章的線條, 便以為孩子不會畫, 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藝班,

Advertisiment
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塗鴉”到四歲的“命名塗鴉”這段時期, 所畫的一片混沌, 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 但是只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 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 大人開始“示範教學”, 孩子便從此養成依賴的習慣, 不懂得獨立思考, 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 請瞭解到這是一段自然必經的過程, 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來, 過早介入與干預, 就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 孩子大了, 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 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 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 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 令人惋惜。

“錯亂塗鴉”和“命名塗鴉”

1、錯亂塗鴉

由於動作協調性不夠,畫在紙上的畫是一些淩亂的線條,有時還會將線條畫出紙外。

2、命名塗鴉

我有“畫”要說

畫作是幼兒無聲的語言,當幼兒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此外,有自閉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從其中找尋病因,作為診治線索,並以繪畫作為治療的手段之一,疏導鬱結的情緒,協助病童恢復和外界的溝通,即所謂的“繪畫治療”。

若孩子因畫出心中想說的,而受到成人指責,以後不會再畫“真畫”,只畫“大人想看的”,不但關閉了與成人溝通的管道,情緒紓緩的出口也少了一個。那麼可以從畫中讀出孩子想說什麼嗎?專家認為,會教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同時專家建議,若孩子只是畫一些恐怖血腥的畫,並無出現明顯的偏差行為,父母毋須妄自揣測或過度緊張,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著作道德教育,要先尋找問題的核心。必要時可尋求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協助,從幼兒繪畫形色中的組合與象徵,分析幼兒的心理狀況與投射,藉以診斷幼兒的問題並尋求矯治方式。

藝術鑒賞前先作功課

美術教育不一定要從畫畫開始,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的另一種好方法。但藝術鑒賞並非只是單純的“看”,可以結合故事、戲劇與舞蹈,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瞭解畫家背景,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或是舞動出來,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後,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從事前暖身,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對孩子才能發揮功效。

進入美術館之前,應有相當的暖身動作。只在畫室作畫,眼界與格局都會日逐狹窄,因此藝術鑒賞已成為歐美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目的在於培養幼兒完整的藝術觀。

“如何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課,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大批人潮湊熱鬧,孩子看不懂,產生不耐煩,也影響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覽會場的嘈雜與空氣流通不良,及許多不守規矩人士的“錯誤示範”,只怕孩子學會的是一堆壞習慣,或是想到藝術就頭痛,反而成了一個不好的開始。

父母施教錦囊

·藝術不能教,但美感與色彩認知需要調教與培養。

·尊重孩子的塗鴉自由,畫得“像”,並不表示畫得“好”。

·用“引導”代替“示範”教法,以免扼殺孩子的原創活力。

·由畫中讀孩子的心事,必要時可尋求專家協助。

·上美術館前先作“暖身動作”,一窩蜂地趕湊熱鬧對孩子並無好處。

1、錯亂塗鴉

由於動作協調性不夠,畫在紙上的畫是一些淩亂的線條,有時還會將線條畫出紙外。

2、命名塗鴉

我有“畫”要說

畫作是幼兒無聲的語言,當幼兒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此外,有自閉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從其中找尋病因,作為診治線索,並以繪畫作為治療的手段之一,疏導鬱結的情緒,協助病童恢復和外界的溝通,即所謂的“繪畫治療”。

若孩子因畫出心中想說的,而受到成人指責,以後不會再畫“真畫”,只畫“大人想看的”,不但關閉了與成人溝通的管道,情緒紓緩的出口也少了一個。那麼可以從畫中讀出孩子想說什麼嗎?專家認為,會教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同時專家建議,若孩子只是畫一些恐怖血腥的畫,並無出現明顯的偏差行為,父母毋須妄自揣測或過度緊張,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著作道德教育,要先尋找問題的核心。必要時可尋求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協助,從幼兒繪畫形色中的組合與象徵,分析幼兒的心理狀況與投射,藉以診斷幼兒的問題並尋求矯治方式。

藝術鑒賞前先作功課

美術教育不一定要從畫畫開始,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的另一種好方法。但藝術鑒賞並非只是單純的“看”,可以結合故事、戲劇與舞蹈,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瞭解畫家背景,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或是舞動出來,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後,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從事前暖身,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對孩子才能發揮功效。

進入美術館之前,應有相當的暖身動作。只在畫室作畫,眼界與格局都會日逐狹窄,因此藝術鑒賞已成為歐美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目的在於培養幼兒完整的藝術觀。

“如何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課,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大批人潮湊熱鬧,孩子看不懂,產生不耐煩,也影響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覽會場的嘈雜與空氣流通不良,及許多不守規矩人士的“錯誤示範”,只怕孩子學會的是一堆壞習慣,或是想到藝術就頭痛,反而成了一個不好的開始。

父母施教錦囊

·藝術不能教,但美感與色彩認知需要調教與培養。

·尊重孩子的塗鴉自由,畫得“像”,並不表示畫得“好”。

·用“引導”代替“示範”教法,以免扼殺孩子的原創活力。

·由畫中讀孩子的心事,必要時可尋求專家協助。

·上美術館前先作“暖身動作”,一窩蜂地趕湊熱鬧對孩子並無好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