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美國富二代的“窮養”教育

錢不是最重要的, 即便你再有錢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 這是美國富二代們接受的“窮養”教育核心。

當下中國人正就富二代的教育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許多人都提出向歐美學習。 那些已經經歷過暴發戶炫富階段的富裕家庭又是如何教育富二代甚至富三代的?

我認識一個美國的富豪家庭:先生是德國人, 太太是浙江湖州人, 兩個家族都是做旅行用品生意的, 生意遍布全美洲;除此之外, 夫妻倆還投資房地產, 家產以億計算。 但在父母心目中, 家里最珍貴的財產卻是四個孩子。

大女兒26歲, 二女兒24歲,

Advertisiment
三女兒21歲, 老幺兒子15歲。 自三個女兒先后降臨人世, 父母便時常就如何避免財富給孩子帶來優越感的事進行商討, 最后決定采取中產家庭的教育方式:刻意回避財富, 讓他們過普通家庭的生活, 窮養之。

窮養自有窮養的樂趣。 他們家有一個老習慣, 經常整理并清洗不再穿的舊衣服, 修理和清洗不再玩的舊玩具, 然后捐給教會或是慈善機構, 給那些有需要的貧困家庭。 這件事一直很受孩子們的喜歡, 每當整理舊物送去教堂的時候, 四個孩子都爭著做這件事情——越是小事, 越容易激發他們行善的熱情。

行善之外, 節儉是家庭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 姐妹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密切關注附近商鋪的打折信息, 和朋友們一起在蘋果店門前徹夜排隊等待搶購特價新款手機;半夜去曼哈頓或者紐約上城的伍德卜瑞搶購佳節限時銷售的特價商品,

Advertisiment
或者索取免費限量精品。

在中國人看來這壓根不叫節約, 是摳門, 就算是一般的家庭也不差這點錢。 但做母親的卻對這些事情津津樂道:這太超值了!排上10個小時左右的隊, 第二天凌晨沒準兒得到一份價值上千元的商品, 至少可以節省一兩百塊錢!

節儉的精神還體現在許多地方。 當年老二要到外州上大學, 臨走時和父母商量:我想帶一只小冰箱和很多衣物, 可不可以不坐長途車?但她同時也知道父母肯定不會親自開車送她, 也不會派專職司機為自己跑上幾百公里, 于是提出另一個建議:我和幾個同學拼一個車去,

Advertisiment
出點油費錢。

提議迅速被獲批準:油費老二自己出。

老二的油錢來自于平時打工兼職攢下的私房錢。 三個女兒都有在餐館、咖啡店和商店里兼職打工的經歷, 但沒有一個愿意在自家公司做事, “不管你做得好不好, 別人都不會對你給予肯定, 因為在他們眼里你是老板的女兒, 身份不一樣。 ”但老二老三有時候會回公司幫忙, 領取和普通員工一樣的報酬, “這和在別處打工是一樣的。 ”

一次老三要出去玩, 向母親申請兌換10美元零錢。 老媽接過女兒的10美元, 然后找出10張1美元的零鈔遞過去。 她的朋友忍不住了:“太離譜了, 你再給她10塊錢零錢不就完了嗎?一家人這么見外。 ”母女倆的解釋非常干脆:

Advertisiment

兩回事!母親說。

謝謝, 阿姨, 我不需要了。 女兒說。

在父母刻意的“窮養”教育下, 三姐妹形成了共同的觀念:兼差打工, 是為了鍛煉自己、貼補零花;當義工是為了學會服務社區, 接觸社會;找工作首先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其次才是賺錢。

把錢看得不是那么重要, 這是好事, 但有時也難免有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發生。 去年中國5·12地震時, 夫婦倆帶著兒子參加社區捐款。 有人介紹說, 在中國建一所希望小學需要20萬元人民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