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寶寶不同的回應方式

當寶寶自言自語, 進入思維外化的階段時, 我們的回應方式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不同的回應方式會帶給寶寶不同的刺激, 這種刺激也許是一種收穫, 也許是一種妨礙, 取決於家長怎麼做出回應。

某天, 在會所的大廳, 一個小男孩雙手一開一合比劃著, “駕駛”著他的公共汽車過來了。 小男孩一邊開車, 一邊自言自語:“下一站……”往前走幾步之後, 他停了下來, 然後雙手往外一展, 開啟“車門”:“到站了, 該下車了。 ”等到“乘客”都下車了, 小男孩啟動公共汽車, 繼續開。 我慢慢走近他, 什麼話都沒有說。 在某個距離內, 小男孩會繼續他的遊戲,

Advertisiment
當我突破這個距離時, 他便停下來, 看著我。 很顯然, 我雖然什麼都沒說, 但是已經干擾到他的遊戲了。 於是, 我退到更遠一點的距離, 他又開始遊戲, 仿佛我不存在。 如果我不參與, 小男孩從始至終都在享受他的這個遊戲。 雖然這個遊戲沒有變化, 只有啟動、停車、開門、關門、上車、下車這些環節, 但是小男孩玩得十分投入。

“你的公共汽車到萬壽路嗎?我想去萬壽路呢。 ”我終於沒有忍住, 試探性地加入了他的遊戲。

“我的車不去那兒, 只去……”

“那怎麼辦呀!我的家在萬壽路, 我想回家呢。 你可以幫幫我嗎?”

“你可以坐別的車。 ”

“好像沒看到別的車呀!”

“那你倒車吧!”

於是, 我上了他的車, 在他指定的某站下車, 左等右等, 就是等不到去萬壽路的車:“你看,

Advertisiment
一輛到萬壽路的車都沒有, 這可怎麼辦呀?”

“你看, 那邊有輛車。 ”他隨手一指。

“嗯, 是有輛車。 我過去看看。 哎呀, 那不是公共汽車, 是一輛平板拖車。 你看, 上面裝了好多小汽車呢。 ”

一聽說是個大平板拖車, 小傢伙來勁了, “上面有賓士, 還有別克、桑塔納……”他開始說出他知道的各種汽車品牌, 同時兩隻手還不忘一開一合, 繼續開他的公車。

我加入這個遊戲之後, 小男孩原本的遊戲保持了, 同時又加入了一些新元素。 結果, 我發現, 這些新元素的加入讓小傢伙十分享受。

常常有朋友諮詢我:“寶寶自己玩耍的時候, 我們要不要加入他的遊戲?如果加入, 會不會影響寶寶?”實際上, 正如我跟這個小男孩遊戲的情形類似, 只要我們不給寶寶壓力,

Advertisiment
以遊戲夥伴的關係加入, 一般都是很受他們歡迎的。 我們加入或不加入, 對寶寶都可能是有益的, 所以沒有必要為此糾結。

確實, 寶寶需要有獨自享受遊戲的時間。 獨處, 對寶寶來說是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 在獨處的過程中, 他學會了專注, 學會了自我探索。 當然, 他也需要互動的機會。 沒有互動的機會, 寶寶就會過於沉溺於自己的世界, 對他人視而不見, 嚴重的甚至形成假性自閉。 並且, 一旦寶寶關閉了與他人交流的通道, 他就失去了與他人互動中學習的機會, 這對寶寶來說無疑是個損失。

實際上, 當寶寶處在思維外化階段時, 他們的所思所想都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 這是我們準確把握寶寶想法的最佳時期。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能夠留心寶寶的自言自語, 把握寶寶的真實想法之後, 就可視情況以遊戲夥伴的身份加入寶寶的遊戲, 或者順應他的興趣與喜好, 為他營造相關的環境, 為他的遊戲增添色彩。 當寶寶既能獨處, 又不乏與他人良好互動的機會時, 他自主學習的需求就得到尊重, 自主學習力也因此獲得提升, 自然可以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