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給孩子心理干預第一步是傾聽

危機的心理反應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分別是衝擊期、防禦期、解決期和成長期。

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當事人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防禦期表現為心理失衡,情緒紊亂,當事人出現心理抵抗、否認事實、拒絕交流等。 解決期表現為積極採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此時當事人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最後是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 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教師該怎麼做

1、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感。

Advertisiment
教師需要反復強調周邊環境的安全,緩解學生的憂慮。 多向學生介紹當前的安全形勢。

2、設計合理的課程。 保證課程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暫時放緩原先的課程計畫,課程不宜太緊湊,減少課外作業。 適當增加心理課程和放鬆活動,重建學生自信心。

3、鼓勵學生傾訴和交流,學會傾聽。 鼓勵學生將憂慮、恐懼表達出來,告訴他們這些憂慮是災後的正常心理反應,會隨著時間而減輕。

4、正面回答學生疑問。 處於心理危機中的學生經常重複提出令人驚愕的問題,例如關於流血或死亡。 教師應儘量平靜、正面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對於年齡小的學生,應當直接、客觀地把資訊傳遞給他們。 例如直接使用“死亡”而非“長眠”。

5、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災難事件。

Advertisiment
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理解災難發生的原因,尤其要避免學生的自責情緒。

6、預防學生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 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和表現,及時糾正不安情緒,制止可能發生的暴力行為,幫助他們及時冷靜下來。

7、強調個人價值。 通過課堂活動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那些受災的同胞。 例如設計抗災宣傳畫、明信片,收集零錢、賣易開罐賺錢捐贈給需要的人。

8、與其他老師和學生家長保持溝通。 全程監督學生在學校、家中和社區的表現,瞭解他們的需要。

9、調整自身情緒,避免影響學生。 注意自身的言行和舉止,儘量避免在學生面前同其他老師談論敏感話題。

家長該怎麼做

1、避免將孩子重新暴露于災難的恐懼中。

Advertisiment
避免或選擇性地讓孩子觀看關於災難的新聞報導和電視節目,最好與孩子一起觀看,並適當討論,發現和糾正孩子對事實的誤解。

2、保持正常的家庭作息。 儘量保證規律的飲食、睡眠和必要的社會活動,如體育活動、宗教活動等。

3、安排平靜的活動。 讀書、聽音樂、散步或寫日記都有助於孩子心理的平靜與恢復。

4、耐心對待孩子,積極表達愛與關懷。 容忍孩子暫時的異常行為,但要及時制止潛在的危害行為,必要時求助專家。

5、勸孩子拖延作出重大決定的時間。 他們需要一個緩衝期來逐漸恢復正常的判斷能力。

青少年工作者該怎麼做

1、充分尊重青少年。 在與青少年交流的過程中應注意與他們“平起平坐”,創造融洽親密的氛圍。

Advertisiment
例如與青少年圍成一圈,坐在一起聊天。

2、保持誠信。 永遠不要欺騙青少年。 向他們傳達正確的資訊,遇到不確定的問題時敢於承認,並告訴他們會盡力尋找答案。 承諾過的事情要及時兌現。

3、不加評論地傾聽,談話注意語言的使用。 心理干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傾聽。 要善於在傾聽中發現問題。 傾聽時以引導青少年傾訴為主,儘量不發表評論,並避免“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憐的孩子”之類的話,以免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4、總是詢問青少年的需求和建議。 要把青少年作為中心,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

5、堅持到底。 心理干預初期,一些青少年對陌生人信任度低,自我封閉嚴重,甚至有些青少年會刻意“試探”青少年工作者。

Advertisiment
面對挫折,只要方法得當、堅持不懈,就能取得進展。

6、獨立工作與團隊合作。 對青少年的心理干預需要建立信任,因此在與青少年接觸時應獨立工作,營造相對私密的空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