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發下肢腫痛疑是靜脈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常突然發生, 它的特點是單側下肢忽發腫脹, 常伴有小腿肚或大腿根部輕微疼痛, 一二周後, 大腿外側或小腿部青筋顯露(淺靜脈曲張), 急性期過後遺留小腿腫脹, 走路時小腿有沉重脹感, 如不加治療, 少數嚴重病人會發生小腿部嚴重腫脹, 並有濕疹樣皮炎、足踝部皮膚色素沉著呈紫黑色, 有極少數病人可發生足踝部皮膚潰爛, 經久不愈。

根據長期觀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血液中一些成分改變, 凝血因數增多, 使血液出現所謂“高凝狀態”。 例如, 患惡性腫瘤時,

Advertisiment
癌細胞會破壞組織並釋放出粘蛋白和凝血活素等血液高凝物質, 導致血栓形成;產後因血中雌激素大增, 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數, 血液中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 使血液容易凝固;又可因長期臥床(因外傷、骨折、截癱等)使下肢靜脈血流速變慢, 導致血栓形成。 但尚有約1/3的病人還找不到誘因。

一旦發生單側下肢突然腫脹, 就應到專科就診。 通過醫生的臨床檢查和無損傷性血管檢查, 即可作出診斷。 早期及時應用各種溶血栓藥物治療, 特別是尿激酶等治療, 多數病人療效明顯。 一般不採取手術治療, 因即使去除血栓, 往往也會再次發生。 慢性期病人的治療十分棘手, 多數藥物見效甚微, 可在小腿部穿著特製的醫用彈力長襪,

Advertisiment
常可幫助血液回流, 減少腫脹。 慢性期病人雖長期存在下肢腫脹, 但絕不會引起肢體壞疽。

鑒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大手術、產後、惡性腫瘤、外傷、骨折等因素有關, 故大手術後應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 即使在術後24小時內因病痛臥床時, 也應鍛煉小腿腓腸肌, 伸屈踝關節。 因為肌肉鍛煉, 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起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對一些血液高凝狀態患者, 則應大手術後一周內, 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小劑量抗血小板凝聚藥物, 如腸溶阿斯匹林和潘生丁, 這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