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爹媽最要不得的就是自我感動,沒錯說的就是樂嘉之流

上周, 樂嘉帶著女兒靈兒, 參加了一個“爸爸帶我去沙漠”的徒步團, 一行人都是爸媽帶著孩子, 說體驗說教育都好, 反正看照片有好幾十號人, 帶的孩子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團長建議6-16歲), 據說靈兒是全團最小的孩子, 四歲半(樂嘉硬加進去的)。

這個徒步團時間倒是不長, 四天, 路程看起來不短, 76公里, 平均每天20公里。 看樂嘉微博透露出的資訊, 有保障車, 走不動是可以上車睡覺或者跟車走的, 也就是說, 對於父母而言, 孩子有退路, 似乎帶著玩玩也沒問題。 樂嘉自己也在自己的微博裡回復網友, “我的初衷是帶孩子去玩,
Advertisiment
不是磨練意志”。
四天之後, 靈兒終於跟大部隊一起抵達終點, 樂嘉激動地發微博, “成功了, 靈兒到達終點時, 淚流滿面!”

真的, 這麼小的孩子, 連續四天, 每天徒步20公里, 相當於每天跑一個半馬, 作為一個成年人, 我自認做不到, 她能堅持下來走到終點, 絕對不是一般的厲害。
但是靈兒的哭, 我不知道是成功之後的喜極而泣, 還是苦難終於結束的如釋重負, 但在樂嘉看來, 這個過程極其讓他感動, 她做到了!她成功了!她好棒!她是我的孩子!
在徒步期間樂嘉連續發微博, 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感動
第一天, 他說, “我看到她衝刺到終點的那一幕, 失聲痛哭。 ”
第二天, 孩子累得快崩潰, 他講道理激勵孩子, 說服孩子繼續走成功,
Advertisiment
他說, “她的小手拉拉我的手指, 看著我, 我死命地吻著她, 不想放開。 ”
第三天, 孩子已經走得腿腳起泡, 到營地之後接受了艾灸治療(無力吐槽), 他說, “靈兒一覺熟睡到天明, 香極了。 ”(其實是太累了吧……)
第四天, 發視頻, 說, “孩子, 我想告訴你, 為什麼做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然後, 就是最後一條抵達捷報, “淚流滿面”。
兩天之後發照片回味, “兩個流浪的人(帶著女兒四天徒步沙漠, 辛苦已逝, 美妙長存)”此條已置頂, 看起來很滿意。

看起來真的很感人。 孩子有沒有樂在其中我不知道, 但從樂嘉的角度看, 似乎覺得這一次的“教育”是極成功的, 他自己已被深深地感動。
誠然, 四歲半的小女孩徒步走完76公里, 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身為成年人的我是敬佩的,
Advertisiment
那是我自己可能勉力都達不到的高度, 她真的很棒。
但這到底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意志力教育, 我存疑, 因為首先作為家長, 教育出發點從來就不該是, 感動自己。
所謂教育意義的背面, 是什麼?
靈兒再強悍, 再成熟, 也只有四歲, 她看不到太遠期的目標, 但看得到父母的願望。 她不一定聽得懂爸爸的大道理, 比如“作為一個女孩, 她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但她一定明白, 爸爸懷著那麼大的希望, 希望她能堅持, 能走完, 於是, 連哄帶騙帶威脅地, 她堅持了下來, 我覺得她真的厲害, 但也忍不住心疼。
在這個事件中, 發聲的是大人, 無論是選擇還是意義, 都是大人選的。
樂嘉的數條長微博, 包括之後通過媒體的回應, 都在強調一點,
Advertisiment
那就是, 孩子是願意的, 這個事對孩子有意義。
“徒步團團長的兒子去年也走了, 他跟靈兒差不多大。 ”所以靈兒應該也有能力走下來。 (一個樣本也能類推?)
帶女兒參加活動的理由是, “我想帶她鍛煉一下自己。 ”(這個自己九成九不是說自己的帶娃技能吧?)
每一次孩子想放棄的時候, 說服教育都是, “爸爸希望你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你一定要堅持下來……”
第一天走到腿上起疹子, 當天夜裡無理由崩潰大哭(孩子是累的啊真捉急), 但第二天早上他表示, 是女兒斬釘截鐵地說“還要爬”的, 是她表態說“我可以的”。 (她是自願的!)

但從這些透露出“女兒可以”的字裡行間, 我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 靈兒哭著說:“爸爸我好困, 爸爸我好想睡覺”。

Advertisiment

“爸爸, 我真的好困好困好困, 我已經困得不行了”。
“爸爸我走不動了”。
“爸爸我不走了, 我真的不走了, 我不走了!”
……
我看到了孩子走得腿腳起泡, 我看到她累到崩潰要睡覺但爸爸不許, 我看到她終於走到了保障車可以休息一下, 在爸爸的懷裡秒睡, 但15分鐘後, 又被叫醒繼續走。
她是七個月的早產兒, 過敏性哮喘, 我不想下定義貼標籤她一定比別的孩子弱, 但困了睡覺累了休息, 這是孩子啊!
孩子特別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 樂嘉也真的是“激勵”大師, 他的話被孩子聽到心裡, 繼續堅持:
“今天早晨你不是說我們可以堅持到最後的嗎?” 
“我們這次什麼任務都完成不了, 還不如現在就回家, 要麼我們回家, 好不好?”
“你要躺在沙子上睡嗎?你睡啊!你想被曬成人幹嗎?那你睡吧, 我走了!”
“你已經走了18公里,自剩下最後一點不走了,今天全部都白費了,全部都白走了,你懂嗎?”
……
有綁架,有威脅,有逼迫,靈兒妥協了,繼續走。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孩子走到終點的喜聞樂見的大成功,但這種成功,對孩子來說真的那麼有意義嗎?是受用一生的財富?是終於學會了堅持?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嗎?
誰說播種苦難,就能收穫成功?
我記得前些年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叫做《變形記》的節目(現在還有沒有不知道了),城裡面嬌生慣養的娃被送到物質匱乏的偏遠山區接受苦難教育,父母在採訪中表示,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能改掉身上的壞毛病,懂得珍惜和感恩。
當時還沒有孩子,就是陪著父母瞎看,我媽在旁邊點評,就是得吃點苦,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潛臺詞是,你們現在這一代娃身上的壞毛病,都是沒吃過苦造成的,你看,吃完苦馬上就被改造的服服帖帖的!等我有了孩子,我媽就不提讓孩子吃苦的事兒了,捨不得啊。
所以看到很多人在樂嘉的微博下支持他的這種“挫折教育”,稱“現在的孩子太被溺愛,太過嬌弱,就該磨練意志力,這樣才能學會堅持……”我還挺震驚。只想說,這些人大概“苦難是一筆財富”的雞湯喝多了吧。
殘酷的現實其實是,苦難是迫不得已啊,受苦和回報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先吃苦後成功的人且能出來發聲告訴你苦難是一筆財富的人,本身就是倖存者,那些在苦難的深淵掙扎著爬不出來的,可從來沒機會出來告訴你,苦難就是苦難,可能苦著苦著就苦了一輩子!
苦難確實是很珍貴的經歷,能從中學到很多,但是,刻意給孩子製造苦難,希望苦難可以帶他們走向成功,這就是爹媽的一廂情願了吧?!
就像樂嘉可能會覺得,這一次有意義的徒步旅行,磨練了孩子的意志,讓她學會了堅持,如果她以後功成名就,深夜痛哭的時候也要感恩這一次的鍛煉……呵呵。
這種超越了孩子年齡的不必要的苦難,本身就是父母的自我感動,感動於憑藉一己之力,給孩子積攢了一筆財富。

所謂教育,一定是在孩子當下的發展水準之上增加一點點的挑戰,跳一下就能夠到,孩子會更願意進一步探索。所以看到有熱評贊樂嘉“讓孩子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未來她一定會感謝你”云云,我只想對舒適區說一句對不起。
我自己瞭解過半馬的準備(雖然至今也沒跑),一定是至少提前一個月開始,每天多跑一公里,還要三天一個恢復跑,讓身體休息一下,一步一步地去適應高強度的運動,循序漸進地去展開。而像靈兒這種程度的挑戰,怕是連挑戰區都超出好多了吧,已經是揠苗助長了!
其實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也很不容易,資訊爆炸,概念過剩。又是堅毅,又是自控,又是情商,又是抗壓,又是大腦開發,又是雙語啟蒙,全是好東西,全都想拿給孩子。但孩子是逐步發展中的人啊,他們在當下的階段吸收能力總是有限的,當某些人感動於自己能奉上的滿漢全席,也得考慮一下孩子吃不吃得下啊!
當爸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不得不跳出自己的視角,看到眼前的孩子,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交流互動,但是很遺憾的是,很多人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孩子,而是縮小版的自己,那個在某個岔路口走錯了的,要是當年拼一拼就能成功的,自己。
他們不是在養育,是在修正。因為養育,是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的分寸,而己所欲勿施於娃,就是做父母的需要修煉的了。 我走了!”
“你已經走了18公里,自剩下最後一點不走了,今天全部都白費了,全部都白走了,你懂嗎?”
……
有綁架,有威脅,有逼迫,靈兒妥協了,繼續走。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孩子走到終點的喜聞樂見的大成功,但這種成功,對孩子來說真的那麼有意義嗎?是受用一生的財富?是終於學會了堅持?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嗎?
誰說播種苦難,就能收穫成功?
我記得前些年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叫做《變形記》的節目(現在還有沒有不知道了),城裡面嬌生慣養的娃被送到物質匱乏的偏遠山區接受苦難教育,父母在採訪中表示,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教育,孩子能改掉身上的壞毛病,懂得珍惜和感恩。
當時還沒有孩子,就是陪著父母瞎看,我媽在旁邊點評,就是得吃點苦,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潛臺詞是,你們現在這一代娃身上的壞毛病,都是沒吃過苦造成的,你看,吃完苦馬上就被改造的服服帖帖的!等我有了孩子,我媽就不提讓孩子吃苦的事兒了,捨不得啊。
所以看到很多人在樂嘉的微博下支持他的這種“挫折教育”,稱“現在的孩子太被溺愛,太過嬌弱,就該磨練意志力,這樣才能學會堅持……”我還挺震驚。只想說,這些人大概“苦難是一筆財富”的雞湯喝多了吧。
殘酷的現實其實是,苦難是迫不得已啊,受苦和回報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先吃苦後成功的人且能出來發聲告訴你苦難是一筆財富的人,本身就是倖存者,那些在苦難的深淵掙扎著爬不出來的,可從來沒機會出來告訴你,苦難就是苦難,可能苦著苦著就苦了一輩子!
苦難確實是很珍貴的經歷,能從中學到很多,但是,刻意給孩子製造苦難,希望苦難可以帶他們走向成功,這就是爹媽的一廂情願了吧?!
就像樂嘉可能會覺得,這一次有意義的徒步旅行,磨練了孩子的意志,讓她學會了堅持,如果她以後功成名就,深夜痛哭的時候也要感恩這一次的鍛煉……呵呵。
這種超越了孩子年齡的不必要的苦難,本身就是父母的自我感動,感動於憑藉一己之力,給孩子積攢了一筆財富。

所謂教育,一定是在孩子當下的發展水準之上增加一點點的挑戰,跳一下就能夠到,孩子會更願意進一步探索。所以看到有熱評贊樂嘉“讓孩子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未來她一定會感謝你”云云,我只想對舒適區說一句對不起。
我自己瞭解過半馬的準備(雖然至今也沒跑),一定是至少提前一個月開始,每天多跑一公里,還要三天一個恢復跑,讓身體休息一下,一步一步地去適應高強度的運動,循序漸進地去展開。而像靈兒這種程度的挑戰,怕是連挑戰區都超出好多了吧,已經是揠苗助長了!
其實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也很不容易,資訊爆炸,概念過剩。又是堅毅,又是自控,又是情商,又是抗壓,又是大腦開發,又是雙語啟蒙,全是好東西,全都想拿給孩子。但孩子是逐步發展中的人啊,他們在當下的階段吸收能力總是有限的,當某些人感動於自己能奉上的滿漢全席,也得考慮一下孩子吃不吃得下啊!
當爸媽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不得不跳出自己的視角,看到眼前的孩子,並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交流互動,但是很遺憾的是,很多人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孩子,而是縮小版的自己,那個在某個岔路口走錯了的,要是當年拼一拼就能成功的,自己。
他們不是在養育,是在修正。因為養育,是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的分寸,而己所欲勿施於娃,就是做父母的需要修煉的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