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心新生兒患上硬腫症

什麼是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是由於身體受冷引起的, 因此又叫寒冷損傷綜合症, 多發生於寒冷的時節, 好發於早產、低體重、出生時窒息以及身體有感染的寶寶。 通常發病較急, 主要表現為皮下脂肪發生硬化, 並且, 同時伴硬化部位出現水腫, 主要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的一周內。

寶寶因何發生皮膚硬腫症?

寶寶出生前, 一直生活在媽咪充滿溫暖羊水的子宮中, 這裡有適宜他們生長發育的溫度, 通常為37.2℃-37.3℃, 不受任何寒冷刺激, 在這種溫度下, 因而體溫能保持比較恒定。 在出生後, 由於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Advertisiment
因此很容易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 而且, 新生小寶寶皮下容易發生凝固的飽和脂肪酸, 要比大人高出3倍, 因此, 大人在體溫從36℃降至17℃時, 皮下脂肪才發生凝固, 而寶寶在體溫降到35℃時, 皮下脂肪就會出現凝固。 加之剛出生的寶寶, 皮下脂肪薄、皮膚毛細血管豐富、體表面積相對體重較大, 如果媽咪給寶寶保暖得不好, 便會使剛剛從溫暖的羊水中出生的寶寶, 散失掉身體的很多熱量, 尤其是在天氣寒冷時。 特別是早產兒, 由於脂肪量比較少, 因此身體產生熱量的貯備力差, 患嚴重感染或窒息的寶寶, 因脂肪產熱的過程受到抑制, 也比其他寶寶更容易發生硬腫症。

寶寶患硬腫症的難受經

主要表現為體溫低下,

Advertisiment
發病的特徵是皮膚發生可改變, 並表現出四個特點:

1.皮膚發涼。 輕者局部皮膚發涼, 重者會全身皮膚發涼。

2.皮膚發硬。 在一開始只是皮膚緊張而不容易捏起, 逐漸發展為僵硬, 如像硬橡皮。 硬腫的發生是從下肢開始的, 在此之後順次發展到臀部、下腹部、面頰、上肢, 甚至波及全身。

3.皮膚水腫。 在皮膚發硬的部位用手按壓, 會出現凹陷。

4.皮膚顏色發生變化。 在發病早期呈現出紅色, 嚴重時變成紫紅色。

除此, 寶寶不吃、不喝、不動彈, 體溫低於35℃以下或不升, 即使哭, 聲音也很微弱, 嚴重時全身發生硬腫。

寶寶患硬腫症的不良結局

剛出生的寶寶身體抵抗力還很弱, 如果患上硬腫症, 則會使他們更容易併發感染, 如肺炎、臍炎、敗血症等, 嚴重者可因併發肺出血而死亡。

Advertisiment
當肋間肌被侵犯時, 還會影響正常呼吸, 病變累及面部時, 則使寶寶不能吸吮。

避免寶寶患上硬腫症的良策

良策1 想要一個寶寶時, 最好避開寒冷時節出生的時間, 尤其是寒冷地區的媽咪, 同時做好孕期保健, 防止寶寶早產、體重過低、出生時窒息及出生後感染。

良策2 最好在寶寶的居室內放置一隻溫度錶, 在寶寶出生的最初幾天內, 隨時注意室溫是否保持在22℃-25℃之間。 並且, 媽咪要儘量早些給寶寶開奶, 勤于讓寶寶吸吮, 以保持身體熱能的供給。

良策3 天氣寒冷時, 給寶寶換尿布或衣服時, 媽咪的動作要輕快些, 不要讓寶寶的身體過於受冷;給寶寶洗澡前, 要將包裹寶寶的包被和衣物先預熱妥當;經常觀察寶寶的四肢是否發涼,

Advertisiment
體溫是否在36℃以上。

良策4 如果室內供暖不足, 馬上積極進行解決。 如用空調送熱風, 安裝新型散熱片, 或使用電暖氣。 要經常觀察寶寶的四肢涼不涼?皮膚是否發硬?以便及早發現硬腫症。

居家處理硬腫症的良策

當發現寶寶肢體發涼、體溫低、下肢皮膚發硬時, 要立即給寶寶複溫。 方法為把寶寶放在溫暖的包被裡, 包被外放置熱水袋, 溫度以50℃左右為宜, 摸起來不燙手, 切忌讓熱水袋直接與寶寶的皮膚接觸。 最安全的辦法是“袋鼠保溫法”, 即把寶寶摟在大人的懷中, 以體溫直接溫暖寶寶的身體, 這種做法如同大袋鼠給小袋鼠保溫的方法一樣。 但在複溫時, 必須採取逐漸使體溫恢復正常的原則,

Advertisiment
切不可讓體溫恢復得太快, 通常通過24小時使寶寶的體溫恢復到正常, 即36℃-37℃。 及時給寶寶餵奶, 以補充能量, 幫助恢復和維持正常體溫。 勤給寶寶更換體位, 以免硬腫部位長時間受壓而發生感染。

心言叮囑:

經過居家處理硬腫仍不見恢復時, 即寶寶的四肢末端還很涼、皮膚硬腫的範圍超過雙腿以上、體溫不回升, 這時, 應該在保暖的前提下, 趕快去具有良好保溫和搶救條件的醫院就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