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智慧家長這樣幫孩子解決問題

前陣子看到一位媽媽問:“我家剛兩歲的孩子每次玩積木都沒耐心, 搭幾下、玩幾次就不幹了, 要媽媽幫忙疊, 如果媽媽不幫忙的話, 他就不玩了。 這個情況可如何處理?孩子讓父母幫忙搭的時候, 到底該不該幫忙呢?”

這真讓人兩難, 幫孩子, 怕孩子依賴成癮, 不幫孩子, 又怕孩子受挫厲害。 這個情況可怎麼破呢?

我的答案是:你當然可以幫忙, 而且不僅可以幫忙, 你還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學習啟發, 讓孩子掌握更深層次的潛能培育。

挫折, 是孩子成長階段必然會經歷的階段, 孩子也只有在不停地迎接各種挑戰和難關中,

Advertisiment
才能成就自身的發展, 掌握和突破新的能力。 2歲的孩子發脾氣、會受挫、請求父母幫忙, 看似是一個小的生活場景, 但實際上卻是孩子成長教育必不可缺少的經歷。

當孩子渴望去完成挑戰, 但還沒有辦法獨立去完成的時候, 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適宜的幫助, 只要你想幫孩子, 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便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美國知名學者Copple和Bredekamp的兒童發展適應性實踐理論(DAP)在孩子早期教養引導中的實際運用, 列舉的場景是我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細節, 也是我的親身實踐。

面對孩子在自身能力的發展上遇到的困難, 在幫忙和不幫忙之間, 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鴻溝, 我們還可以有一個更好的角色,

Advertisiment
叫做“支架式”的支援。

我們給孩子一點助力, 讓孩子知道原來我還可以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父母在旁邊提供的符合孩子需要的引導, 可以給孩子的潛能發展帶來的啟發, 長遠而深刻。

“支架式”支援, 判斷介入的時機很重要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一個要點是:時機。

當我們看到孩子受挫的時候, 決定要不要幫孩子忙之前, 我們需要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挑戰中, 孩子是否需要我, “此刻”是我需要幫忙的時機嗎?

我們對時機的反思, 教會我們要學習退後, 當孩子迫切希望我們幫助解決問題的時候, 我們需要冷靜地退後一步, 先判斷時機是否恰當。

這裡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如果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的“挑戰”, 我們要先鼓勵孩子去直面問題,

Advertisiment
積累自己應對挑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外的“挑戰”, 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過程, 比找到答案本身更重要, 因為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

一兩歲的孩子, 積木倒了, 希望父母可以幫忙把積木都疊起來, 我們應該先鼓勵孩子去直面問題, “你再試試看, 你可以的, 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麼辦法”, 積累面對問題的勇氣, 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但如果孩子反復在疊積木的過程中, 他始終無法保持積木的平衡, 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搭積木可以十幾塊不倒, 自己卻四五塊全散了,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父母最好的介入時機了。 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 “你是哪些地方沒搞懂, 我們可以一起去解決問題”。

Advertisiment

孩子所迷惑的地方看似瑣碎, 卻是孩子能力突破的必經之路, 所以父母幫忙最好的時機, 是在孩子找不到方向, 對問題無解的過程中, 和他一起體驗尋找答案的過程。

孩子的教育, 並不是我們給的越多, 孩子的吸收就越多。 在成長過程, 孩子都該是自己的主人, 我們可以是支持者、引導者、陪伴者, 但前提一定是孩子內心真實的需要。

只有在孩子內心渴望並且主動想要學習的時候, 當孩子所面臨的挑戰, 是在他常規能力之上的時候, 我們通過合適的介入引導, 才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新的能力, 最終又能重新回到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

“支架式”支援, 父母得學會觀察孩子的狀態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是:觀察。

Advertisiment

觀察, 是為了讓我們提供更自信、更遊刃有餘的啟蒙方法。 觀看孩子所處的整體環境很重要, 也只有這樣子, 我們才能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狀態是怎麼樣子, 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能力特長。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歲多孩子堆積木的過程, 你會發現他可能會選擇把積木堆高, 再把積木推倒, 並且會因為積木並沒有他的設想倒塌下來的時候, 嚎啕大哭。

到了兩歲多的孩子堆積木的時候, 他可能會嘗試把積木疊成一排, 按照不同的顏色分開排序, 或者根據不同的形狀來排列, 如果這個過程積木的次序不如人意, 孩子也有可能會發脾氣。

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的過程, 可以讓我們明白孩子到底在哪個環節還需要提高, 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孩子在這項能力技能上的閃光點。

孩子反復疊積木的過程,雖然挫敗感十足,但是是孩子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實驗,最終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2歲多孩子當下在發脾氣,但是孩子的排列方式,其實是有創新性的,孩子從只會疊高高,到探索縱橫排序,並且按照不同的顏色、形狀等分佈,這是孩子掌握抽象概念的開端。

縷清楚孩子的問題所在,觀察到這些閃光點,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非常重要。

通過退後和觀察積累起來的基本判斷力,可以讓我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關鍵節點”,思考更好的支撐,才能在“支架式”引導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學會啟發式溝通策略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三個要點是:啟發。

抱著“支架式”的想法去走近孩子,其實有很多溝通策略可以幫助我們。以下的交流方法是我的親身實踐,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也加入了自己對孩子說過的話,並作了標注。這些所有合適的問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啟發孩子。

肯定孩子的行為:“哇,我看到你們都為自己的小羊建了房子,它有白色的圍欄環繞著屋子,你們還放了很多小羽毛作為小羊的床鋪。”(敘述句可表達肯定)

認可孩子的努力:“你們的超市可真忙碌啊,裡面有購物的顧客、收銀台、還有收銀員,你正往貨架上擺放貨物。”(敘述句可表達認可)

提出引發孩子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水澆在沙子上,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需要使用別的工具嗎?”、“你已經搭了很久的樂高積木了,我看到你把小羊放在車上,小熊在駕駛員的位置上,他們是要去哪裡呢?” (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增加遊戲難度:“我想知道,你能不能用這些管筒來搭建一個迷宮。” (可變化玩法,並和孩子一起嘗試)

給孩子做一些知識補充:“你用樂高小顆粒拼了一個吉他,還記得媽媽之前給你買的一個樂器,和這個吉他很像,但那個樂器只有三根弦,我們叫尤克裡裡。”(類比句可做延伸和認知啟發)

提供榜樣,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有時候,我不知道橡皮泥該捏什麼,所以我只是將它滾來滾去,敲擊它,用手指感受它,不是每一次都必須用橡皮泥捏出什麼,對吧?”(場景假設可提供指引方向)

直接展示正確的做法:“如果你想把管道迷宮固定在牆上,那你必須得找一些可以粘貼的東西。”(因果句可提供邏輯示範)

提供直接的答案,但需要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例如,孩子在玩積木時,搭建的城堡已經搖搖欲墜了,我們可以問孩子:“需不需要我幫你防止積木倒塌?如果我們把底座搭建得更加牢固,它就不會倒了,我會幫你的。”(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面對孩子的求救,上面的這些策略,我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所有的策略,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哪種方法最能幫助孩子,讓孩子更有建設性地、更加投入地開拓自己的潛能。

我們的角色,並不是只能替孩子解決某個單項問題。

當我們從孩子的現有能力出發,幫助孩子探索清楚自己究竟還可以做什麼,自己的潛力可以是哪些地方,孩子如同海綿一樣吸收的特質,便會讓他收穫更多,也成長更快。

當出現很多教養難題的時候,我們會迷茫,也會不自信,擔心自己做多了害了孩子,做少了失去了培養孩子的機會,但不管是判斷時機、觀察孩子的狀況,還是啟發式的溝通策略,都是我們可以做起來的、好的啟蒙方式。

我們可以在孩子茫然無知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可以在孩子努力的時候,看到並說出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點滴存在正一點點地影響彼此;

我們可以在孩子沒有方向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線索,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悲傷受挫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感受情感的漩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最有力的情感支撐……

這一些都可以是父母的角色,但我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在需要退後的時候,我們要敢於後退。

探索世界,是孩子每時每刻都在體驗的生活。

如果偶爾的摔跤和挫折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那麼讓孩子積累失敗的經驗,相信孩子有對應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擔心,或許使我們真正能提供的一種保護方式。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失敗的過程中推演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孩子終歸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我們的幫忙應該始終保持理性和溫情,“支架式”的父母,能做到恰到好處,也可以做到巧思妙想。

只要你想幫孩子,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支架式引導,也是我們父母可以修煉的智慧。

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孩子在這項能力技能上的閃光點。

孩子反復疊積木的過程,雖然挫敗感十足,但是是孩子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實驗,最終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2歲多孩子當下在發脾氣,但是孩子的排列方式,其實是有創新性的,孩子從只會疊高高,到探索縱橫排序,並且按照不同的顏色、形狀等分佈,這是孩子掌握抽象概念的開端。

縷清楚孩子的問題所在,觀察到這些閃光點,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非常重要。

通過退後和觀察積累起來的基本判斷力,可以讓我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關鍵節點”,思考更好的支撐,才能在“支架式”引導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學會啟發式溝通策略

“支架式”支援理論的第三個要點是:啟發。

抱著“支架式”的想法去走近孩子,其實有很多溝通策略可以幫助我們。以下的交流方法是我的親身實踐,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也加入了自己對孩子說過的話,並作了標注。這些所有合適的問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啟發孩子。

肯定孩子的行為:“哇,我看到你們都為自己的小羊建了房子,它有白色的圍欄環繞著屋子,你們還放了很多小羽毛作為小羊的床鋪。”(敘述句可表達肯定)

認可孩子的努力:“你們的超市可真忙碌啊,裡面有購物的顧客、收銀台、還有收銀員,你正往貨架上擺放貨物。”(敘述句可表達認可)

提出引發孩子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水澆在沙子上,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需要使用別的工具嗎?”、“你已經搭了很久的樂高積木了,我看到你把小羊放在車上,小熊在駕駛員的位置上,他們是要去哪裡呢?” (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增加遊戲難度:“我想知道,你能不能用這些管筒來搭建一個迷宮。” (可變化玩法,並和孩子一起嘗試)

給孩子做一些知識補充:“你用樂高小顆粒拼了一個吉他,還記得媽媽之前給你買的一個樂器,和這個吉他很像,但那個樂器只有三根弦,我們叫尤克裡裡。”(類比句可做延伸和認知啟發)

提供榜樣,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有時候,我不知道橡皮泥該捏什麼,所以我只是將它滾來滾去,敲擊它,用手指感受它,不是每一次都必須用橡皮泥捏出什麼,對吧?”(場景假設可提供指引方向)

直接展示正確的做法:“如果你想把管道迷宮固定在牆上,那你必須得找一些可以粘貼的東西。”(因果句可提供邏輯示範)

提供直接的答案,但需要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例如,孩子在玩積木時,搭建的城堡已經搖搖欲墜了,我們可以問孩子:“需不需要我幫你防止積木倒塌?如果我們把底座搭建得更加牢固,它就不會倒了,我會幫你的。”(疑問句可引導思考)

面對孩子的求救,上面的這些策略,我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所有的策略,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哪種方法最能幫助孩子,讓孩子更有建設性地、更加投入地開拓自己的潛能。

我們的角色,並不是只能替孩子解決某個單項問題。

當我們從孩子的現有能力出發,幫助孩子探索清楚自己究竟還可以做什麼,自己的潛力可以是哪些地方,孩子如同海綿一樣吸收的特質,便會讓他收穫更多,也成長更快。

當出現很多教養難題的時候,我們會迷茫,也會不自信,擔心自己做多了害了孩子,做少了失去了培養孩子的機會,但不管是判斷時機、觀察孩子的狀況,還是啟發式的溝通策略,都是我們可以做起來的、好的啟蒙方式。

我們可以在孩子茫然無知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可以在孩子努力的時候,看到並說出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點滴存在正一點點地影響彼此;

我們可以在孩子沒有方向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線索,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也可以在孩子悲傷受挫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感受情感的漩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最有力的情感支撐……

這一些都可以是父母的角色,但我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在需要退後的時候,我們要敢於後退。

探索世界,是孩子每時每刻都在體驗的生活。

如果偶爾的摔跤和挫折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那麼讓孩子積累失敗的經驗,相信孩子有對應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擔心,或許使我們真正能提供的一種保護方式。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失敗的過程中推演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孩子終歸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我們的幫忙應該始終保持理性和溫情,“支架式”的父母,能做到恰到好處,也可以做到巧思妙想。

只要你想幫孩子,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支架式引導,也是我們父母可以修煉的智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