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心理問題 80後媽媽易得產後抑鬱

為全面研究嬰兒早期成長狀況, 美國東維吉尼亞醫學院兒科副教授詹姆斯·保爾森領導的課題組對新生兒父母患“產後抑鬱症”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接受調查的5089對夫婦來自美國各地, 他們均育有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 結果顯示, 夫妻雙方在孩子出生後均容易患“產後抑鬱症”。 女性患病比例為14%, 與之前研究資料基本持平;男性患病比例為10%。

“大多數人, 甚至包括許多專業人員, 都從未想過男性也會患產後抑鬱症。 ”保爾森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說, “我們的研究將有助於提高公眾對男性患產後抑鬱症的認識。

Advertisiment

保爾森在《產後抑鬱症對父母育兒行為的影響》一文中還列出了一些產後抑鬱症的症狀。 例如, 女性患病後, 她們與嬰兒之間的互動交流急劇減少, 既不給嬰兒講故事, 也不陪嬰兒玩耍。

同女性一樣, 患上產後抑鬱症的父親也變得十分“懶惰”, 逗弄孩子的時間和次數明顯減少。 更嚴重的是, 父親的產後抑鬱症還具有“傳染性”。 如果丈夫是產後抑鬱症患者, 妻子即使沒有患病, 對嬰兒的熱情也會有所降低。

保爾森說, 為嬰兒唱歌、講故事, 陪嬰兒玩耍對嬰兒早期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互動活動”。 因此, 只有對患產後抑鬱症的父母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 才能既維護父母身心健康, 又保障嬰兒健康成長。

然而, 專家指出, 儘管社會對產後抑鬱症給予了越來越多關注,

Advertisiment
但目前美國尚無任何相關檢查。 尤其是人們對男性產後抑鬱症瞭解有限, 檢查和治療更無從談起。

因此, 保爾森建議, 應當在全社會普及產後抑鬱症知識, 尤其是男性產後抑鬱症的相關知識, 幫助新生兒父母及時發現自己或配偶在照顧孩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反常狀態。

“新生兒父母都有感到疲勞和壓抑的時候。 ”保爾森說, “但如果他們長期處於這種狀態, 就會出現問題。 ”

保爾森為此建議, 如果父母經常感到疲勞、沒精神、不開心, 且這些症狀持續兩星期以上, 那麼他們有必要找醫生。

他同時表示, 新生兒父母沒必要在出現一點症狀時就手忙腳亂。 這些症狀要持續一段時間, 才可能構成產後抑鬱症,

Advertisiment
因為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是“把抑鬱症與對壓力正常反應區別開來的一個關鍵因素”。

現在,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覺:“80後”的年輕媽媽們心理相當脆弱, 經常會與家人或是服務人員爭吵。 專業調查表明, “80後”的年輕媽媽, 有30%產生產後抑鬱。

近日, 醫學會婦產分會等單位一起舉辦了一次針對“80後”准媽媽們的講座, 不少“80後”的准媽媽對生育和養育下一代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怕生育影響自己的事業, 怕生孩子會給自己帶來太多的家庭負擔, 怕身材走樣, 甚至擔心產後會失去家庭的寵愛等等, 這些不良的情緒讓她們誠惶誠恐。

作為講座的主講人介紹說:“80後”的一代開始進入了生育高峰期, 他們本來過得就是“421”式的家庭生活,

Advertisiment
而且, 他們的祖父母一代大多還健在, 所以, 一個“80後”懷孕了, 兩家會出動十幾位老人圍著轉, 過度的關注其實就是心理壓力的開始。 再加上這一代獨生子女沒有受過什麼苦, 辛苦的懷孕過程讓她們對周圍人的態度非常敏感。 而且, “80後”一代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 一旦生完孩子, 重心一下子都轉移到新出生的孩子身上了, 這時的產婦多少會有失落的心理。

根據嬰幼部的調查, “80後”的年輕媽媽三成左右在孕期出現心理問題或是產後抑鬱。 她們把自己高興與否的責任全都推到家人身上, 而忽視了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專家認為:要改善這種狀況, 需要產婦和家庭“雙管齊下”:對產婦來說, 要保持心情舒暢,

Advertisiment
對自身的心理變化要有意識地去控制。 對家庭成員來說, 要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 一旦孕婦有抑鬱的症狀出現, 家人要盡一切可能關心她、體貼她, 特別是丈夫, 要多陪伴妻子談心、散步, 多承擔家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