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哭鬧可能是心理問題

為什麼您家的寶寶比別的寶寶更愛哭鬧呢?不要說寶寶愛哭鬧是不乖的表現, 又想到是不是身體的問題。 這個可能是心理問題哦。 寶寶愛哭鬧心理有問題, 那麼具體是哪些問題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來好好的瞭解一下吧。

Advertisiment

寶寶愛哭鬧可能是心理問題


第一類:母愛缺乏型

吳女士有一愛女叫蘭蘭(化名), 3個月大, 人家這麼大的孩子總是吃了就睡, 可她總是哭鬧不止, 即使在喂飽後也是如此, 初為人母的吳女士不知如何是好, 她和老公也被折騰得疲憊不堪。

一個月前來心理門診諮詢, 經過心理醫生的詢問, 原來這位年輕的母親因為工作關係無法親自照顧孩子, 便在孩子未滿月就為其找了個小保姆負責照料, 而自己因忙於工作, 無暇和孩子親近, 連晚上睡覺也是讓孩子跟著小保姆。 而保姆對孩子只是簡單的生活上的護理, 並未對孩子付出更多的關愛。

Advertisiment

症斷:經醫生分析, 孩子患的是母愛缺乏綜合症, 其哭鬧是對父母對自己忽視的抗議。

對策:對這類孩子的處理是父母增加和孩子的接觸, 寄予孩子足夠母愛和關心, 讓孩子有被愛和安全的感覺。 聽從了心理醫生的建議後, 吳女士調整了工作安排, 增加了和孩子接觸的時間, 晚上也讓孩子和自己一同共寢。 一個月後, 孩子的無休止哭鬧便停止了。

第二類:溺愛型

瓊的女兒10個月大, 平時由外婆帶, 但卻特別粘自己, 脾氣也很大, 如果不立刻滿足她的需要, 她會尖聲大叫, 若有人阻礙她做什麼, 她就會用手亂抓打人。 瓊為此很苦惱, 於是前來找心理醫生為她排憂解難。

症斷:心理醫生經過詢問瞭解到, 孩子由外婆撫養,

Advertisiment
採用的是溺愛式餵養方法, 往往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加上父母平時因為沒有照顧孩子, 心中存有愧疚感, 所以無形中也會成為溺愛孩子的共犯。

孩子的尖聲喊叫和亂抓打人是被外婆和父母強化出來的, 導致最後大人都被孩子控制住了。

對策:心理醫生給瓊的建議是:儘量自己帶孩子, 如果做不到, 也要讓外婆對孩子有原則, 一, 要給孩子制定規矩:二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 不合理的要求堅決拒絕;三如果她尖聲大叫、打人就不要滿足需求, 安靜下來的時候再滿足她。 兩個月後, 瓊打電話給心理醫生, 說孩子現在已經好多了。

第三類:病後失寵型

珍的兒子快1歲了, 乖巧伶俐, 但近一段時間, 孩子一放在床上睡覺就哭鬧,

Advertisiment
夜間一定得讓媽媽抱著才能睡覺, 弄得父母心煩意亂、疲憊不堪。

父母和爺爺奶奶都以為孩子身體不舒服, 得了什麼病, 到醫院兒科去檢查, 驗尿、驗血, 做心電圖均未發現任何異常, 醫生說孩子身體沒問題, 於是推薦到心理門診諮詢。

症斷:來到心理門診後, 心理醫生詳細地瞭解了患兒最近的情況, 原來孩子在兩個月前曾生過一次病, 受到了大人們的特別呵護:一不舒服便抱在懷裡哄逗, 或舉起來搖晃;對其要求也是百依百順, 那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去滿足。 待孩子病癒後, 孩子便不願躺在床上, 只要將之放到床上就哭鬧不休。

不僅如此, 對其需要如有一點怠慢或不滿足便大喊大叫, 又抓又踢。 孩子的這種哭鬧行為也是被父母在其生病期間強化出來的。

Advertisiment

對策:消除這種哭鬧行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採用行為消退法, 並去除相應的強化因素, 如多餘的注意和過多的懷抱和搖晃等。 孩子的哭鬧往往是孩子獲得父母注意和關注的手段, 或是控制父母的手段,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關注或滿足, 孩子的哭鬧就會被強化。

反之就會被弱化, 以後就不會再用哭鬧來解決問題或控制父母了。 解決的方法是, 父母定時把孩子放在床上, 即使哭鬧也堅決不予理會。 不過父母要忍住心疼才行, 否則孩子一哭鬧, 他們就捨不得、受不了, 繼續強行溺愛孩子, 如此孩子的哭鬧便永遠沒有消除的可能。

按照心理醫生的建議, 珍每晚把兒子單獨放在床上便離開, 無論如何哭鬧也不予理睬。一個星期後,來電話說,孩子第一天哭鬧了一小時:第二天哭鬧時間就明顯縮短了,只哭了二十分鐘;第三天便不怎麼哭了,一周後就不再哭鬧了。孩子的哭鬧行為得到了矯正。

心理醫生的撫養建議

從以上三個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問題大都來自父母不當的撫養方式。3歲以內的孩子,父母在養育方式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敏感的父母,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因為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和解除他的不適或痛苦會給孩子帶來信任感、安全感和被愛感:

二、儘量自己帶孩子,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給保姆或自己的父母親撫養,因為父愛和母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三、要做一個權威民主式的父母,不要做溺愛、忽略和專制式的父母,既要給孩子合理的原則,又要給他無條件的愛,二者缺一不可;

四、父母要學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以使自己能順應孩子的心理規律科學地養育孩子,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因自己的不當養育方式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小編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照顧寶寶要用心,並不是吃飽了喝足了睡好了,是不是就可以了。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多和寶寶交流。要知道育兒需要正確科學,這樣才能讓寶寶更健康的成長。

無論如何哭鬧也不予理睬。一個星期後,來電話說,孩子第一天哭鬧了一小時:第二天哭鬧時間就明顯縮短了,只哭了二十分鐘;第三天便不怎麼哭了,一周後就不再哭鬧了。孩子的哭鬧行為得到了矯正。

心理醫生的撫養建議

從以上三個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問題大都來自父母不當的撫養方式。3歲以內的孩子,父母在養育方式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敏感的父母,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因為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和解除他的不適或痛苦會給孩子帶來信任感、安全感和被愛感:

二、儘量自己帶孩子,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給保姆或自己的父母親撫養,因為父愛和母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三、要做一個權威民主式的父母,不要做溺愛、忽略和專制式的父母,既要給孩子合理的原則,又要給他無條件的愛,二者缺一不可;

四、父母要學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以使自己能順應孩子的心理規律科學地養育孩子,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因自己的不當養育方式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小編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照顧寶寶要用心,並不是吃飽了喝足了睡好了,是不是就可以了。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多和寶寶交流。要知道育兒需要正確科學,這樣才能讓寶寶更健康的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