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如何預防媽媽腕

常見的“媽媽腕”

臨床上又被稱為“手腕狹窄性肌腱滑囊炎”。 症狀常常是慢慢加重, 大拇指底部的腫痛造成大拇指或手腕活動不便, 做抓、握、擰、捏等動作時, 會引發或加劇腕部的疼痛, 做家務常常使不上勁, 嚴重時還會影響睡眠, 疼痛有時像神經痛一樣, 會往上痛到手臂, 往下痛到大拇指末端。

如何確定“媽媽腕”?

●首先是“媽媽腕”疼痛的特定部位是大拇指近手腕的地方, 可看見在手腕橈骨(可以摸到脈搏的部位附近)末端突出的部位有一點水腫, 按壓時疼痛。

●其次可以做芬科斯試驗。 即將大拇指握住, 並且將您的手腕彎向小指側時,

Advertisiment
疼痛會加劇, 如果這樣, 您就有可能得了“媽媽腕”, 因為發炎的肌腱滑囊受到拉力牽扯而引發了更強烈的疼痛。

●鑒別診斷。 用超聲波檢查來做進一步的確診, 以排除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疾病。 如:肌腱感染、橈骨神經痛、腕骨骨關節炎和手腕隧道症候群。 尤其是手腕隧道症候群一定要與“媽媽腕”鑒別開來, 手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手腕過度使用加上懷孕內分泌因素的影響, 造成正中神經受壓迫, 引起手麻甚至是局部肌肉萎縮。

“媽媽腕”的原因(與懷孕、分娩有關的因素)

●懷孕後期及產後, 因為體內激素水準的變化, 易引起手腕韌帶的水腫、肌腱韌帶也變得鬆弛、強度變差, 長時間活動減少, 使肌力減退。

Advertisiment

●月子期間由於產婦氣血虛弱, 若受風寒侵襲, 寒氣則滯留於肌肉、關節間, 就容易引起肌腱、神經發炎。

●產後抱孩子的姿勢不對, 常常是長時間用手腕托住嬰兒頭部, 從而拉傷手腕的肌腱。

●我們還注意到現代人使用電腦滑鼠的時間日益增加, 而長時間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動作很有可能會得“媽媽腕”。

日常生活中預防

●新媽媽要減少每天抱孩子的次數及時間, 或輪流更換抱孩子的姿勢, 儘量不要單手抱, 不要過分依賴手腕的力量, 將小孩靠近自己的身體, 以獲得較好的力支撐, 減輕壓在手腕的重量。

●避免重複性地進行手腕下彎的動作, 讓手腕多休息。

●做家務時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 做一段時間就要適當地休息一下,

Advertisiment
避免大拇指、手腕過度勞累。

●暫時把打字速度放慢, 或減少打字、用滑鼠的時間。

輕鬆擺脫“媽媽腕”(在家裡DIY)

●熱敷 可用濕毛巾熱敷腕部, 以增加局部血液迴圈, 促進炎症吸收。 熱敷可以每天2~3次, 每次20~30分鐘。

●簡單的按摩:1.用一隻手輕柔地按摩另側腕關節2~3分鐘。

2.用拇指點按另側腕關節痛點, 同時另側腕關節做旋轉運動1~2分鐘。

3.雙手五指相互交叉做搖腕運動約2分鐘。

4.用一隻手拇指按另一隻手側腕關節4周, 按壓2~3次後, 再做另一側腕關節。 進行上述治療, 部分病人在一個月內症狀得到改善。 堅持下去會很快痊癒。

醫生的方案:

1.藥物治療:對於少數嚴重的“媽媽腕”患者, 就是拿筆也如千斤重, 拇指一動時可以自覺到腕上部有細微的摩擦者,

Advertisiment
手臂可發現有條索狀的腫脹。 若不能好好休息, 會日益嚴重。 必要時應及時就醫。

2.物理治療:還可用電療減輕疼痛。

3.手術治療:如果進行以上治療無效者, 可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期注意事項:

●避免腕及手指的活動及用力;

●患部不可受壓;

●做推拿按摩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