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境是兒童致病重要因素

一項調查顯示, 在全球範圍內, 5歲以下兒童40%以上的疾病是由環境造成的, 而每年有500萬以上兒童(0~14歲)死於和他們生活、學習、遊戲的環境相關的疾病。

孕期環境危害後患無窮

兒童在出生前也可能接觸有害環境危害, 而這可能直接導致不可逆轉的長期或終身健康危害。 專家們對“成年疾病胎源學說”非常關注。

專家表示, 嬰兒在出生前的某些環境暴露和影響狀況, 完全可能引起成年期慢性病發病危險性升高。 比如:先天性的哮喘、先天性的過敏性體質、幼兒白血病等就是如此。 吸煙母親分娩的兒童日後更容易肥胖,

Advertisiment
成年時則更容易患高血壓和糖尿病;孩子在母親懷孕期間或剛出生時接觸甲基汞、鉛等重金屬, 也可能在神經功能、學習能力方面落下終身殘疾;兒童期如果接觸化學品等致癌物, 將來罹患癌症的風險也可能較高。

因此, 在孩子在出生前, 准媽媽應盡可能遠離電磁、電腦輻射等, 確保其在安全環境中;同時還要減少和外界各種過敏源、細菌、病毒的接觸;另外懷孕期間別亂用藥, 避免接觸甲醛, 不抽煙、不喝酒、不攝入咖啡因等。

兒童更易受環境因素危害

臨床上, 性☆禁☆早☆禁☆熟、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腫瘤、白血病等疾病開始在兒童身上頻繁出現。 對此,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課題研究顯示, 和成人相比, 兒童更容易受環境因素危害。

Advertisiment
這首先是因為兒童單位體重攝入的空氣、水和食物遠遠多於成人;其次, 兒童飲食品種相對較少。 學齡兒童軟飲料和水果攝入量比成人大, 可能更多地攝入這些食品中的殘留物, 比如農藥等, 再加上頻繁的手、口活動, 易攝入較多灰塵和其中的污染物。 而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 他們的免疫、生殖、消化和中樞神經系統正在發育, 是受環境影響的最敏感期。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藝教授指出, 除了定期向小病人開展公益講座外, 食品衛生安全的源頭還是要從生產企業抓起。 企業在產品出廠前, 必須嚴格加強檢驗。

重點關注六大危險環境

孩子在每天的生活環境中都面臨著大量危險因素,

Advertisiment
其中空氣污染(包括室內空氣污染、煙草煙霧)、家庭用水安全、個人衛生和衛生設施、媒介傳播疾病、化學品危害(比如:鉛中毒、殺蟲劑、噴霧劑的不安全使用)以及意外傷害等, 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 是最應該予以重點關注的六大危險因素。

如果在兒童期長期接觸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 可能對神經、免疫系統造成損傷, 對生殖功能發育造成影響, 這些損傷將在成年期明顯顯現。 因此, 要避免兒童接觸影響健康的重要化學品, 包括金屬(鉛、汞和砷等)、殺蟲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DDT殺蟲劑等)、家用產品(溶劑、藥品、清潔劑等)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