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宏哲育兒觀:孩子就是要玩

外表十足年輕、頂著一張娃娃臉的王宏哲, 很難想像從他口中說出:「我在臨床工作今年第十四年了, 我接觸過的小孩約是12萬人次。 」我想著, 如果家中育有兩位以上孩子的父母, 可能總是猜不透為什麼孩子的個性都不同?(也有可能獨生子女已經把許多父母搞得焦頭爛額), 畢竟爸爸×媽媽的教養態度不同, 父母×長輩的育兒觀點也有差距, 而接觸過12萬名不同氣質的孩子, 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於是, 身為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的王宏哲, 決定將多年來與不同孩子的互動過程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與同樣育有兩個小寶貝的同理心,

Advertisiment
結合實證科學的觀念、和具體的育兒方法, 供家長參考與應用。

【不急著教】孩子就是要玩

此外, 王宏哲身為大臺北保母協會的老師經驗, 他也觀察到不管是新手爸媽或是保母人員, 每個人都已經很會養孩子了, 但都面臨同樣問題:「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 大人們不知道要跟孩子玩什麼?所謂的黃金三角是:遊戲、教養、環境或飲食。 『玩』這件事在孩子零到五歲的階段非常重要, 孩子必須透過遊戲來刺激他們的學習。 」所以他才想寫出一本以「證據為導向」的腦科學遊戲、也是臨床醫學遊戲、更是讓家長和孩子輕鬆玩樂的簡單遊戲, 讓家長正確啟發孩子的身心發展。

新書不強調IQ學習,

Advertisiment
從情緒培養(EQ)、耐挫提升(AQ)到創意智慧(CQ), 以此原則做設計落實到親子遊戲中, 王宏哲進一步指出:「要讓家長覺得這是『有用』的遊戲, 而不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 不過『HaveFun』才是吸引孩子的玩樂的內在動機, 因此篩選遊戲也很重要。 」於是每一篇章、每一章節後, 都有分齡分群的〈你可以這樣做的小遊戲〉, 也都是王宏哲工作經驗的實務分享, 他很自豪的表示:「每個遊戲在臨床經驗中都有被實際運用過」, 並非天馬行空的理論。

再者, 過去社會手足多, 許多兒時遊戲常常是跟著同伴玩樂、學習而來, 雖然王宏哲總是提醒家長「請替你的孩子提早找一個玩伴」, 才能透過團體遊戲的過程, 讓孩子自然的學習社交能力, 日後進入幼稚園時, 較不會有太大的適應困難。

Advertisiment
不過少子化當道, 所以他也不斷鼓勵爸爸媽媽同時和孩子進行團體遊戲, 這樣孩子自然會有「你、我、他」的觀念, 讓孩子從遊戲、動作記憶裡學習人際互動。

大人和孩子玩遊戲, 無形中就是在觀察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