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顧問

對於孩子來說, 遊戲是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來源, 對於父母, 遊戲則是教育的一種最佳形式。 父母除了開闢更大的遊戲場地與空間, 提供合適且豐富的遊戲玩具外, 更應該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具體的遊戲過程中去。 但父母的思想、行為與孩子畢竟是迥然不同的, 應該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 和他們一起玩呢?

守則1:父母需要主動地跟孩子玩、逗孩子開心。

最常用的一種策略是相互模仿動作和聲音。 比如孩子無意中做了一個類似拍手的動作, 父母馬上緊跟著做一個拍手動作, 然後孩子又會模仿大人,

Advertisiment
繼續學著做下去。 還有常見的“躲貓貓”遊戲:父母先和孩子臉對臉玩一會, 把孩子逗樂了, 然後故意躲到一邊, 孩子就會探頭探腦地尋找, 父母再躲到另一邊, 孩子又會跟過來。 當然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澤鮮豔或帶有聲音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 如動物搖鈴、撥浪鼓、彩色積木, 這些玩具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兩三歲的時候, 孩子鍾愛假想遊戲。 這時候, 他們已經能夠穩穩當當地走路, 活動能力也大為增強, 可以自己做遊戲了, 並且他們越來越鍾愛假想遊戲。 於是父母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 他們不再起引導作用, 而是配合著孩子一起玩。 比如當孩子舉著玩具槍跑過來, 嘴上喊著“不許動”時, 父母只能舉起雙手, 扮成“俘虜”;當他們改換成拿著玩具針筒,

Advertisiment
一臉嚴肅地要給你“打針”時, 父母也只好乖乖坐下來當“病人”。

守則2:在遊戲過程中, 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 如動作示範、引導孩子進行合理的想像和思考等。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互相猜謎語、玩一問一答的遊戲。 在玩的過程當中, 父母必須遵循這樣兩條原則。 首先, 一旦與孩子開始玩了, 就要玩到使孩子覺得滿意為止, 不能因為自己感到厭煩了, 就單方面終止遊戲。 其次, 要做孩子遊戲的忠實合作者, 但是不要去特意討好孩子, 不能一味地順從他們。 父母還應該有意識地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 並允許他們去戶外玩各種各樣的運動遊戲。

守則3:關注孩子遊戲的過程與內容, 做孩子們最可靠的“監護人”和最聰明的“遊戲顧問”。

Advertisiment

三四歲或更大的孩子越來越喜歡和小夥伴們在一起, 一般不愛跟父母玩遊戲。 所以, 父母最好退居二線, 成為遊戲的旁觀者。 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退出遊戲。 比如在玩追跑遊戲時, 有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一時情急之下, 很可能從高處跳下來。 父母就得想方設法防止類似的危險因素, 還有就是要考慮各種玩具的安全問題。

在遊戲的過程中, 孩子很可能發生玩不下去的情況。 比如在玩“兵捉賊”時, 兩個孩子都想當員警, 都不願扮小偷, 雙方一僵持, 遊戲就沒法繼續了。 這時候父母不應該直接給孩子出主意, 而是該用一些啟示性的語言引導孩子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都已證明,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的父母參與遊戲時, 他們遊戲活動的時間明顯增長了。 而另一方面, 畢竟孩子才是遊戲真正的主人, 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 所以, 毫無疑問, 父母要參與並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 但是他們同樣應避免過分介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