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何時拒絕寶寶的黏人行為

當寶寶感到不安全的時候會找媽媽, 這是寶寶內心需求保護的表現。 寶寶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 專家認為應該以“15個月”為分界線來看待這個問題。

Advertisiment

15個月之前的寶寶可以隨意寵他

有人認為, 孩子黏人是因為他的情感需求沒得到滿足, 一旦滿足了, 你想讓他黏你都難;還有人覺得, 太黏人的孩子獨立性差, 大人越順著他, 越會助長他的依賴感, 所以必須拒絕他黏人。

“對待15個月之前的孩子, 你可以隨意寵他, 不僅不會寵壞他, 還有助於他和你(父母)之間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 ”專家說。

事實上, 寶寶能否形成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 1歲左右是關鍵期。 此時, 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處, 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 對他們的哭鬧、微笑等行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應, 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 更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這將影響到他以後與人溝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氣。

Advertisiment

但如果把照顧孩子的責任過度集中在一人身上, 也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這個人。 專家提醒, 在媽媽積極照顧孩子的同時, 也要平衡家裡其他成員尤其是爸爸照顧孩子的機會。

孩子黏人順從還是拒絕因人而異

至於15個月以上黏人的孩子, 家長該順從還是拒絕, 則要根據不同情況, 有區別地對待。

●安全感不足這類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時照顧孩子太少, 和孩子交流不多, 很難建立起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 於是, 這些孩子多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 一旦父母離開視線, 就極度恐懼, 哭鬧不止。

建議:儘量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 即便自己不得不離開, 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讓他明白:我只是暫時離開,

Advertisiment
一會兒就回來。 最好每次離開前和寶寶約定好回家的時間, 且一定要守時;尤其孩子遇到困難時, 父母及時的愛的語言和撫摸是他們的強大後盾。

●和外界接觸少在教養過程中, 家長既不太注重帶孩子接觸外界環境和人員, 又很少請朋友來家做客, 使孩子很少有機會和陌生人溝通, 更沒有體驗過和外人交往的快樂, 因此, 他們常常因為恐懼外界而過於黏父母。

建議:幫助孩子逐漸接觸外界。 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裡(比如家裡)接觸外人, 剛開始接觸外人時, 家長可以緊握孩子的手或緊緊摟住他, 讓他能夠在安全感較強的情緒下嘗試交往, 當孩子看見陌生人退縮時, 更要抱緊他, 給他安全感。

●心理依賴感較強由於家人從小到大包辦過多或太過溺愛,

Advertisiment
孩子的依賴感就比較強, 久而久之, 就會影響他們的獨立性。 其中, 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 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嬌慣而專橫跋扈, 影響人際交往。

建議:10個月、1歲、2歲……孩子會出現很多執拗期。 他為什麼執拗?就是要從思想、行為上體現他的獨立。 這時, 家長要避免干涉、包辦過多, 否則, 他會慢慢喪失承擔責任的需求, 導致心理依賴越來越強;如果孩子已經依賴感很強了, 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 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 還可以通過遊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 並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孩子太黏人要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 在對待黏人的孩子時,

Advertisiment
家長要注意以下問題:

1、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質需要。 有時, 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 卻撒嬌讓媽媽幫他穿。 其實, 孩子的真實意圖只是想從你那兒獲得關愛。 這時你不妨親親他, 說:“媽媽好愛你, 你趕快穿好鞋, 媽媽在門口等你啊!”

2、平時靠老人或保姆帶孩子的爸媽, 回家後最好和孩子獨處。

3、千萬不要用“你再哭, 我就不要你了”等語言嚇唬孩子, 否則, 孩子只會更害怕, 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騙孩子。 讓孩子哭著看到你離開, 比你騙他悄悄走要好得多, 否則, 只會讓孩子更焦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