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焦慮——家庭教育不可忽視的焦點

每當有家長要我給她/他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支點招兒時, 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問題本身, 而是家長朋友身上的過度焦慮。 也許很多朋友要問我, 明明是在講家庭教育, 怎麼會跟焦慮扯上關係了呢?

那是因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上的焦慮度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與行為, 進而又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也會焦慮,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 會對家長的行為做出許多令家長朋友們不喜歡的反應。 在這裡, 讓我們看看焦慮是如何產生的, 它又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家庭教育上的想法與行為。
焦慮是件很普通的事兒
人們都希望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與可控制性,
Advertisiment
如果出現不可選擇或不可控制的情況, 人們就會感到不安、害怕、緊張等, 這就是焦慮。 為了降低自己心裡的焦慮以及那些讓人不安之感, 人們一般都會選擇在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去生活與工作。
其實人們無論怎麼選擇自己熟悉的環境, 追求自己可控制的生活, 依然生活在焦慮之中。 只是在時間的推動下有著慢性焦慮罷了。 也正是因為有了慢性焦慮, 人們才會對自己如何選擇生活方式比較在意, 這樣一來就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質, 為自己的生活定下目標, 並為未來的生活而奮鬥——這一切反而使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Advertisiment

本文所提到的焦慮不是指這種慢性焦慮, 而是過度焦慮、極度焦慮。 這種焦慮在家長群體裡非常普遍。
比如, 有些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就有著過度焦慮, 他們想問題的角度是:
所有孩子一生下來基本上都差不多, 如果別人的孩子學這、學那, 而我的孩子卻沒有學, 那我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這樣我的孩子就不可能上好的幼稚園, 沒有好的幼稚園就沒有好的小學, 沒有好的小學就不可能上好的中學, 沒有好中學哪裡來的好大學, 上不了好大學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 沒有好工作等於孩子一生全完了。

在這一連串的因果關係背後, 聰明的家長們發現了一些可以改變命運或者說是可以控制局面的突破點:
1、不可輸在起跑線上。
Advertisiment
別人孩子學的, 我家孩子都應該會, 別人孩子沒學的, 我家孩子有可能也應該學, 這樣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說不定還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哩;
2、一定要上一個好的幼稚園。 有條件要上,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花多少錢都不是問題;
3、上一個好小學, 為此花錢、搬家、讓孩子住校等都可以;
4、上一個好初中;
5、考上好高中;
6、考上好大學;
7、找到好工作, 幸福一輩子……
當家長按這些控制點對孩子進行控制與安排時卻發現, 在前三點上自己還可以選擇與控制。 因為孩子小時什麼都會聽父母的, 只要家長有一定的關係與財力就可以達到目的。 但從第四點開始, 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 孩子是否按照家長們原來所安排的路走下去,
Advertisiment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孩子的認同度與參與度。
如果一個孩子在生活中一直只聽父母的, 那麼這個孩子在內心中也會產生焦慮, 這種焦慮表現在自我價值認同感上。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如果一個人在其生活與工作中只會聽別人的, 這個人的內心裡就會生出這樣一個聲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價值。 如果這個人真的開始認為自己的價值是低的, 那麼就越少被別人認同, 這樣就會讓自己更加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一旦走入這樣一個模式中, 出現問題的人的自我價值認同焦慮度就會越來越高。

為了找到自我在社會上的位置與自己的內在價值體現,
Advertisiment
所有的孩子都會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三個自我意識抬頭期,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 在這三個特殊時期裡孩子們有一個突出的表現, 就是年齡越大主意也就越大。 孩子們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過程, 開始學會如何長大, 如何體現自己的自我價值, 同時也通過這樣的行為來降低自己內心的自我價值認同的焦慮度。
在這種情況下, 家長想通過控制孩子來控制孩子的未來, 讓孩子走家長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就有很大難度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 讓家長感到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能力, 這就等於失去了為孩子規劃好的未來, 就等於失去孩子一輩子的幸福, 沒有哪位家長願意這樣。 這時, 家長的感受是在孩子未 來這個問題上自己沒有選擇, 只有想盡辦法去控制離軌的孩子。
家長一般會認為:我的安排對孩子是最合理的,只要孩子聽我的,按我說的做,一切就會好,就會走回原來的可控軌道之上。於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出現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怪局面。
孩子由於自我價值認同焦慮的存在,便表現為不聽家長的,也只有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焦慮度才會下降。這樣一來,家長就會碰到自己控制不了孩子的局面,這個局面的產生又使家長的焦慮度大大提升。
家長焦慮時可能會做
在孩子步入社會之前,家長的力量雖然是一點點在走下坡路,但整體而言,還是家長方面的力量強大。有了這樣一個先天的優勢,家長一般就會採用更強硬的管理手段來控制孩子。
一般家長的做法是想盡辦法讓孩子感受到未來的不可知與不可控性,想盡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如果不聽家長的話就不會有好結果。在這點上,許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
如果沒有好的工作,你的未來生活就完了;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拾破爛兒;如果你考不上好高中,你將來的生活就得跟某某一樣去要飯……
當然還有比這更不能讓人接受的話,說這些話時家長的心態是:“不聽老人言,讓你吃虧在眼前”。
可家長沒有想到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心理焦慮度的這些做法,卻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焦慮度為前提、為代價的。家長的這些行為表面上是在告訴孩子們:如果你不聽家長的,你的未來就不可控,或說是沒希望。其背後的含義是:你不懂事,你還沒長大,你還沒有價值,你只能聽家長的。

孩子降低焦慮的方法和表現
家長自己的心理焦慮度降低了,卻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無可選擇的絕路。換句話說,孩子承擔了家長的心理焦慮。事情就變成家長焦慮度越高,就越會去幹一些提高孩子心理焦慮度的事。當孩子幼小的心靈越來越難以承受這樣的心理焦慮時,他們便會尋找降低焦慮心理的辦法與平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遮罩來自家長的各種資訊以求自保,使原本焦慮度已經很高的心靈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擾,求得心理平衡。
找到朋友發洩這些不滿,找到認可,發展自己的圈子,從中找到自己未來的社會位置與處世態度,在歸屬感中把焦慮度降低,使其變成慢性焦慮。
用自己學到的辦法回過頭來對抗家長,試圖在家庭裡建立起一個讓家長不可小視的自我價值平 台與不可動搖的位置。
要知道家長的人生經驗遠遠多於孩子,來自家長的資訊除了會提高孩子的焦慮度之外,還有許多經驗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當孩子採用遮罩家長提供的資訊以求自保時,他就阻斷了這一方向所有的資訊來源,就意味著那些對孩子成長有用的資訊也被孩子拋棄,從而使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完全喪失。這樣孩子便處於一種完全的失控狀態,在此背景下孩子所結交的圈子的危險性與不可控性就會更高,孩子被別人影響、吃虧、走彎路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當孩子試圖在自己家裡使用第三種辦法時,更多的是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幼稚行為與不可理喻,這也會對家長自身的焦慮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孩子與家長的對抗就這樣走向戰爭,再走向戰爭的不斷升級!這時,無論家長還是孩子的心理焦慮度都會進一步上升,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也就進一步擴大了。
焦慮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了我們的家庭,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每位元家庭成員的行為方式。
(實習編輯:徐素秋) 只有想盡辦法去控制離軌的孩子。
家長一般會認為:我的安排對孩子是最合理的,只要孩子聽我的,按我說的做,一切就會好,就會走回原來的可控軌道之上。於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出現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怪局面。
孩子由於自我價值認同焦慮的存在,便表現為不聽家長的,也只有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焦慮度才會下降。這樣一來,家長就會碰到自己控制不了孩子的局面,這個局面的產生又使家長的焦慮度大大提升。
家長焦慮時可能會做
在孩子步入社會之前,家長的力量雖然是一點點在走下坡路,但整體而言,還是家長方面的力量強大。有了這樣一個先天的優勢,家長一般就會採用更強硬的管理手段來控制孩子。
一般家長的做法是想盡辦法讓孩子感受到未來的不可知與不可控性,想盡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如果不聽家長的話就不會有好結果。在這點上,許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
如果沒有好的工作,你的未來生活就完了;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拾破爛兒;如果你考不上好高中,你將來的生活就得跟某某一樣去要飯……
當然還有比這更不能讓人接受的話,說這些話時家長的心態是:“不聽老人言,讓你吃虧在眼前”。
可家長沒有想到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心理焦慮度的這些做法,卻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焦慮度為前提、為代價的。家長的這些行為表面上是在告訴孩子們:如果你不聽家長的,你的未來就不可控,或說是沒希望。其背後的含義是:你不懂事,你還沒長大,你還沒有價值,你只能聽家長的。

孩子降低焦慮的方法和表現
家長自己的心理焦慮度降低了,卻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無可選擇的絕路。換句話說,孩子承擔了家長的心理焦慮。事情就變成家長焦慮度越高,就越會去幹一些提高孩子心理焦慮度的事。當孩子幼小的心靈越來越難以承受這樣的心理焦慮時,他們便會尋找降低焦慮心理的辦法與平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遮罩來自家長的各種資訊以求自保,使原本焦慮度已經很高的心靈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擾,求得心理平衡。
找到朋友發洩這些不滿,找到認可,發展自己的圈子,從中找到自己未來的社會位置與處世態度,在歸屬感中把焦慮度降低,使其變成慢性焦慮。
用自己學到的辦法回過頭來對抗家長,試圖在家庭裡建立起一個讓家長不可小視的自我價值平 台與不可動搖的位置。
要知道家長的人生經驗遠遠多於孩子,來自家長的資訊除了會提高孩子的焦慮度之外,還有許多經驗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當孩子採用遮罩家長提供的資訊以求自保時,他就阻斷了這一方向所有的資訊來源,就意味著那些對孩子成長有用的資訊也被孩子拋棄,從而使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完全喪失。這樣孩子便處於一種完全的失控狀態,在此背景下孩子所結交的圈子的危險性與不可控性就會更高,孩子被別人影響、吃虧、走彎路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當孩子試圖在自己家裡使用第三種辦法時,更多的是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幼稚行為與不可理喻,這也會對家長自身的焦慮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孩子與家長的對抗就這樣走向戰爭,再走向戰爭的不斷升級!這時,無論家長還是孩子的心理焦慮度都會進一步上升,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也就進一步擴大了。
焦慮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了我們的家庭,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每位元家庭成員的行為方式。
(實習編輯:徐素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