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孩子的情緒導航

孩子是情緒的“俘虜”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 也很強烈, 往往直接支配著他的行為。 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 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 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 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

與成年人相同, 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情緒之分。 大約1歲左右, 孩子的情緒開始分化, 2歲時出現各種基本情緒, 即憤怒、懼怕、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喜悅、歡樂等積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能起促進作用, 有助於孩子潛在能力的發揮, 消極的情緒則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

Advertisiment
甚至影響他的人格建構。

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久度, 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於觸發情緒反應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 年齡越小的孩子, 對情境的理解、認識和評價會越多地取決於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 可以因為媽媽不給他一顆糖果而大哭, 或者因為得到糖果而破涕為笑, 這在成人眼裡, 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議的。

情緒不宜堵

對孩子來說, 產生情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當一個成人發脾氣的時候, 旁觀者常會知趣地離去, 或者以好言相勸。 然而, 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他受到的可能卻是訓斥, 甚至會因此而挨打, 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應以適當的方式得以宣洩。 情緒一旦產生, 宜疏導而不宜堵截。 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佛洛德充分肯定了情緒疏泄對維護心態平衡的作用, 他認為, 講出一切來, 能減輕精神上的症狀。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時, 讓他能不受壓抑地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哭是孩子情緒疏泄的一條重要管道。 幾乎沒有孩子沒用過哭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 在很多情況下, 哭使孩子在緊張狀態中變得輕鬆了一點。 有人說過, 最殘忍的事莫過於不讓孩子眼眶裡的淚水往下淌。 這句話並不嘩眾取寵, 因為在這種情境下, 孩子只能強行壓抑自己, 其內心不良的情緒體驗會變得更加強烈,

Advertisiment
積壓的能量只能傷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緒宣洩的一條重要管道, 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 但絕不是唯一的管道, 而且也不是最好的管道。 因為用這種方式疏泄情緒, 往往不會引起周圍人的同情和理解, 相反, 常會使人感到煩躁不安, 這樣, 成人就會運用壓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洩消極情緒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 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又是社會行為規範所允許或宣導的。

傾訴, 這是一種合理的方法。 要讓孩子學習在遇到衝突或挫折時將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訴他人, 以尋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 孩子對成人有很大的依賴性,

Advertisiment
成人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 即使在孩子傾訴並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下, 也要耐心地聽下去, 至少保持沉默, 等待孩子情緒的風雨過後, 再與他細作理論。

轉移也是合理宣洩情緒的良好途徑。 要讓孩子學習遇到衝突和挫折時, 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起衝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 而應該儘快地擺脫這種情境, 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 例如, 孩子為了玩玩具而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執, 可讓他到室外去踢一會兒球, 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極應付情緒

有些孩子會自覺地借助一些消極的心理防備機制去應付壓力。

Advertisiment
排泄消極的情緒, 偶爾地運用一些較少歪曲現實的心理防備機制, 能暫時緩解孩子的心理緊張和不安, 但是, 如果不適當地運用一些嚴重歪曲現實的心理防備機制, 則會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渦中去, 造成他適應社會不良, 從而影響他人格的健康成長。

例如, 某幼稚園大班的一個男孩, 平時經常暗中欺負其他孩子, 大家都懼怕他, 對他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 老師讓大家集體創作《百猴圖》, 那個專門欺負別人的男孩畫了一個孫悟空, 十分得意地貼在了牆上。 那些常受他欺負的孩子不約而同地都畫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孫悟空, 個個怒目而視, 殺氣騰騰, 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把所畫的孫悟空剪貼在那個小男孩的圖畫周圍。 當大家看到這一場景時,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借助孫悟空的手,“報復”了平時欺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的“報復”所選擇的是替代對象,但也會像報復原來的物件一樣,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孩子們因平時所受的欺負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總是要千方百計地發洩或表現出來,當他們將自己的情緒發洩物件“移置”到了一個合適的替代物件的時候,這種做法就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同樣的心理防備機制,如果運用得不適當,或者過多地運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例如,一個受到父母嚴厲責駡的孩子,當著父母的面可能會“忍氣吞聲”,可是一離開父母,他就可能通過破壞玩具或欺負同伴等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由於他“移置”的發洩物件不適當,儘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是,他的態度和行為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並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應付各種心理壓力,疏泄自己的消極情緒的。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運用壓抑、投射作用,自我懲罰、幻想等方式去解脫情緒的困擾,就應及時糾正,教導他以積極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動的、消極的方式。這樣做對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當大家看到這一場景時,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借助孫悟空的手,“報復”了平時欺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們的“報復”所選擇的是替代對象,但也會像報復原來的物件一樣,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孩子們因平時所受的欺負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總是要千方百計地發洩或表現出來,當他們將自己的情緒發洩物件“移置”到了一個合適的替代物件的時候,這種做法就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同樣的心理防備機制,如果運用得不適當,或者過多地運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結果。例如,一個受到父母嚴厲責駡的孩子,當著父母的面可能會“忍氣吞聲”,可是一離開父母,他就可能通過破壞玩具或欺負同伴等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由於他“移置”的發洩物件不適當,儘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是,他的態度和行為也不能被社會所接受,並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應付各種心理壓力,疏泄自己的消極情緒的。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運用壓抑、投射作用,自我懲罰、幻想等方式去解脫情緒的困擾,就應及時糾正,教導他以積極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動的、消極的方式。這樣做對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