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 對於幼兒來說, 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 很容易導致枯燥和乏味。 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教師, 並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根據《幼稚園教育綱要》的精神, 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 為幼兒日後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 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 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 願與大家共用。

一、以遊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遊戲之中。

Advertisiment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 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 利用遊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鬆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天線寶寶買漢堡包”這一活動中, 我請孩子們扮演麥當勞的售貨員, 根據天線寶寶送來的訂貨單, 準備漢堡包, 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 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100個……孩子們非常投入。 與此同時, 孩子們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兩個兩個數, 五個五個數等群數的方法。

在利用遊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時, 所選用的遊戲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遊戲為主。

Advertisiment
如情景遊戲“小兔拔蘿蔔”、“遊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 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遊戲為主, 如競賽性☆禁☆遊☆禁☆戲、操作性益智遊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 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 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動手動腦, 探究問題, 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 在設計和準備操作材料時, 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 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 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準幼兒的需要, 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 在小班數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 可根據幼兒發展水準,

Advertisiment
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2、按卡片上的圓點, 取相應數量的實物;3、按卡片上的數位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這樣, 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準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 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於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 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產生極大探究的興趣, 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 設計懸念, 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 我告知孩子, 只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 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禮物。 孩子們出於好奇, 饒有興致地進行計算和操作,

Advertisiment
當他們將圖拼完整, 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 就歡呼雀躍著, 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 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 發現幼兒鄧光宇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 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 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 於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 討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 告訴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訴別人。 這樣一來, 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 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 探究原因, 終於探究出了其中的“秘密”。 不到一周時間, 幾乎全班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 由此可見,

Advertisiment
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 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 因此, 使幼兒產生成功感, 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來自幼兒內部的, 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 發現新的結果等, 出於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 另一方面, 則來自於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 經過觀察, 我發現有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準, 以此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 於是我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 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 促使他們產生成功感。 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遊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 、以群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應及至後來討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掛鉤”這一材料,我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顏色卡片掛滿相應的小鉤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總之,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動力和基礎,數學知識的無窮性和數學推理對思維的挑戰性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都對幼兒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為幼兒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學在其中,玩在其中,樂在其中!

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遊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 、以群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應及至後來討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掛鉤”這一材料,我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顏色卡片掛滿相應的小鉤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總之,興趣是幼兒求知的動力和基礎,數學知識的無窮性和數學推理對思維的挑戰性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都對幼兒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為幼兒教師要調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學在其中,玩在其中,樂在其中!

相關用戶問答